阅读历史 |

第244章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2 / 2)

加入书签

但稍有几分敏感的朝臣就不难察觉到,对于天后的这句规劝,天皇少见地没拿出顺口应和的态度,而是在神情中流露出了几分抗拒。

不,或许说这是不悦,要更为合适。

李敬玄的目光当即在上首两位陛下之间隐约对峙的局面中逡巡,对于今日的争端隐约有了几分猜测。

敬怀太子和安定公主之间的悬殊对比,在李弘病逝之时应当更为清楚地呈现在了陛下的眼前。

如果说,此前陛下敕封出那个镇国安定公主的名号,其实有两方各退一步的意思,那么天皇陛下似乎又重新想起,自己归根到底还是大唐的主人,不该一味隐忍退让,起码也要为新一任的太子争取出一片天地来。

这对于天后和安定公主来说或许不是什么好消息,对于他李敬玄来说却绝对是。

他不会愚蠢到像是上官仪一般,去贸然挑拨天皇天后的关系,就像他虽然不太支持糊名制,但也没蠢到和萧德昭等人合谋,一起将前太子

架在火上烤。

他也已经在上一次安定公主的阴阳下套中意识到陛下对于他接连迎娶世家女的不满可能要比他想象的情况还要严重得多。

或许他现在还没成为陛下近在咫尺的心腹大患

与其等到那个时候再来被动应对还不如在此时顺着陛下的心意去办事。

他认真地端详了好一会儿自李贤和李治的对视中看出这应当不会是天皇天后之间表演出来试探的戏码而是确有其事也已经在天皇和太子之间达成了默契只是需要有人响应以图让天后接受事实而已当即上前回道:“臣以为天后此言差矣。”

武媚娘目光一冷没想到李敬玄此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跳出来“你想说什么?”

李敬玄躬身回道:“如今天皇天后坐镇中央民心稳固州郡太平并无太子必欲监国于长安之事反倒是出征北地更有一番收获。以臣看来不亲历战事这长安城中就算有名师教导也难以明晓军务边防处断军机太子是合该走这一趟的。”

“既居太子之位也当文武兼得方有群臣服膺。天皇有意令太子随军历练实为对太子期望之深啊!”

刘仁轨直接不给面子地冷笑了一声“我说李相要按照你的说法太子不往北方走一趟打一场胜仗回来你就对他有意见?”

李敬玄怒道:“……我哪里是这个意思切莫歪曲我的话。”

“行那就不拿你那后半句的文武兼得来说事。”刘仁轨很是无奈地问道“你是哪里来的底气敢说出征北地必能得一番收获的?如你所说既然不曾亲历战事便谈不上明晓军务边防那李相你也没亲自打过仗啊。”

李敬玄他是李治的伴读出身他们这位陛下的身体素质如此堪忧无法到前线去李敬玄自然也没这个可能。

“臣认同右相的想法。”契?何力也忍不住出列说道“我方才听陛下的意思是要调度单于都护府的东.突厥部众与金微都督府的铁勒人同行但前者自阿史德氏取代阿史那后族中多有内乱只是因归附于大唐境内才没闹出大事来未必能与我军同仇敌忾。而后者……”

“仆固部虽与我同属铁勒分支,但我想提醒陛下,金微都督府设立于漠北,大唐的羁縻管束并不深,自歌滥拔延过世,到如今仆固乙突接任金微都督位后,上贡天.朝的次数屈指可数。或许……他们或许还是大唐的忠臣,但要让他们举族之力,策应唐军平定多滥葛部,哪怕局势危急也能奉唐军为上,却绝不可能!

契?何力的后面那一段话说得有些不太好听,但这位向来寡言的将领,却将这番话说得相当笃定。

也正是因为觉得有这个必要,他才站在了劝谏的这一面上。

他又不是没处理过铁勒的问题!早年间还在流沙道、铁勒道都当过安抚大使,可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能在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做老大,为什么非要听从大唐的安排呢?

他们在漠北动兵出现的人员与物资损失,唐军大概也无法弥补回来。

但好像,这个劝谏的话已经有人说过了,在李治这里并没有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

李治回道:“凉国公说的前一个问题我有过考虑。

他解释,这就是为何他要派出阿史那道真从旁策应。

以突厥内部的血统划分,王族阿史那氏的地位远在阿史德之上,倘若阿史德氏无法有效统辖部从,那便让道真来试试。

而对于后一个问题……

“金微都督近日有一封信送来长安。

那原本是一封恭贺新年的书信,但因送出得晚,加上沿途的耽搁,等到送抵天子御前的时候,已经到了此时。

“仆固大将军在信中提及,有意上贡两千好马,请求朝廷赐予三万人所用棉衣,以应对北部骨利干部的南下袭扰。倘若朝廷对此仍有疑虑的话,也愿意将子嗣送来长安进学,以朕看来,此人忠诚无需多言。

至于契?何力话中所说,关于仆固部兵马能否在交战中尽全力一战之事,李治也觉不必担心。

正如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击败多滥葛部需要花费多少人力呢?

或许凭借着大将军高侃手下兵将,再加上东.突厥部众,就已经足够了,再拉上金微都督府的兵卒,也不过是李治希望能让李贤此次统兵的名号对外听起来更加威风,也再进一步确保他的安全而已。

“可……

契?何力还

想再说,就被李敬玄先一步打断在了当场。

“我大唐包容兼蓄之心,在凉国公身上便可见一斑,金微都督得朝廷敕封大将军,又有世袭官职爵位之恩,既见太子北伐,必定鼎力相助,何必忧心。

契?何力深深地朝着李敬玄看了一眼,见对方随即朝着上面那位天皇投去了一个潜藏邀功之色的眼神,心中不由一沉。

大唐自显庆年间开始,对外征讨从无大败,就算有小输,也都被随后的大胜给弥补了影响。负责统兵的主帅更是时至今日也没满二十岁……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有些人产生了作战如此简单的想法。

若是龙座之上的天子如同先帝一般,是从统一天下的征战中走过来的,或许还能及时对这些想法予以约束,可对于今日的李治来说,权力必须紧握在手的迫切已经让他忘记了,在他最开始登临天子位的时候,连一个阿史那贺鲁都敢在边境作乱七年啊!

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了。

刘仁轨以眼神示意契?何力先别多言,自己则走上前来,朝着李敬玄问道:“若此战何其安全的话,我倒是有个建议,不如李相也跟着太子走一趟。

李敬玄茫然地将目光挪到了刘仁轨脸上,不知这又是怎么扯到他本人的。

却见刘仁轨振振有词:“李相担任吏部尚书,主管天下任免、勋封、调动之事,若如你所说,以你过往履历,该当只知中原官吏所为,不知如何品评戍守边防的流内官员。这便着实不妥。

这不是李敬玄自己的逻辑吗?

长安城里的将领没法做好太子的老师,让他知道天下军事情形,必须亲自往北方走一趟,才能知晓实情。

按照他这个经验来自于实践的说法,为了避免他在处理武官勋封、边防官员调动的事情上出现差池,不如也效仿陛下对太子的安排一般,往北方走一趟再说。

刘仁轨从容不迫地对上了李敬玄难以置信的目光:“李相以为如何啊?

此次制举的卷子已经基本上批阅完成了,按照天后的意思,这些通过制举的士人会接下来经历第二次考核,其中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