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1第11章(2 / 2)

加入书签

二伯父沈长江也是一脸惊奇,“莫非玉儿的背后,有高人指导?”

沈柏玉笑道,“二伯父说笑了,玉儿哪有什么高人来指导,倒是爹爹教了一些,自己看书学了一些。”

这话一出,顿时三兄弟面露喜色。

“好的很,好的很,原来还有书写的有这些经营之道?

玉儿快说说,有哪些书籍,我也找来给你的姐妹们看看。”

沈柏玉想了想这在原本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大夏王朝,估计很多经商的书,这个朝代并没有。

于是她转换了思路,笑道,“自古圣贤书,道理多如牛毛,其实很多都是共通的。

像今天,玉儿讲的格式统一,就是应了圣人之道【因时因地,相较合一】的理念。

伯父们如果对这些圣人之道感兴趣,我抽空,把自己言论整理整理,分享在咱们沈家内部,作为交流可好?”

“那可就再好不过了。”三人皆是一阵大喜。

作为没文化,泥腿子出身的沈家三兄弟,最羡慕,最喜欢的就是读书人。

不是喜欢那种迂腐的之乎者也,沈家三兄弟更喜欢的,是书里那些能够用到现实中的道理。

在原身沈柏玉的记忆里,沈长河正是年轻时,遇到了一位教书先生。

他教会了沈长河一些字,还有一些低买高卖的经商道理。沈长河如获至宝,认真实践,才带着两个弟弟,一步步有了沈家如今的家财。

可以说,沈家的富贵来自于此。

所以沈家三兄弟,对能读书,能知礼,能运用的知识的,真正的文化人,极其佩服。

可这样的人,百人中,难出一个。

孟麓书院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得到了沈家的大力资助。

上辈子沈家的女婿,也多半都是读书人。

都是源自于此。

所以,当沈柏玉说自己爱看书之后,三人深信不疑。

沈柏玉说完话后,花厅里一片寂静。

沈柏玉借机问道,“抛开书本上的知识不说,不知道爹爹和两位伯父,对于玉儿刚刚提出的见解,有何想法?”

“爹觉得甚好。”

“甚好,甚好!”

三兄弟满口夸赞,“若沈家一百多家铺子,都能像玉儿所说,采用统一格式。

那么对比起来,的确容易很多。更能看出每家铺子问题所在。

像我管的那几个首饰铺子,掌柜的,个个跟我说,生意年年不好做。

可再不好做的年份,都有卖的出去的首饰。

可具体哪些首饰好卖,哪些不好卖,哪些进价多,哪些进价少,我都是只有个大概印象。

掌柜们也只说的出个一二,说不出三四来。

若是各个铺子都能像玉儿所说,将各种开支收入明细,全部一一归位,我也能知道个大概了。

别的不说,起码进货就能更有针对性了。”

沈长海叹口气,“还是我懂得太少,没有玉儿这么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这下三伯父沈长海,是彻底服气了。

心里,甚至还隐隐的有些嫉妒起自己的大哥来。

怎么他的女儿,沈柏金,就没这个头脑,这些想法呢?

接下来的时间,沈长河专门找了个沈家内部的账房先生。

按照沈柏玉的要求,重新把京城东西南北四个铺子的账本做了统一的格式,这才搞清楚了,沈家首饰铺的具体账目和经营情况。

后面的两天,沈长河和沈长江也如法炮制,重新做了沈家书肆,酒楼,粮食铺子,布匹的账目明细。

三天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