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4柯学破案居然恐怖如斯134(2 / 2)

加入书签

伊达航用手比了一下距离,表示整个走廊的宽度。

“这个距离下,你们懂的吧,射中玻璃的话,应该会出现被枪焰烧灼或者子弹边缘的高温灼烫的痕迹。①”

“那扇窗上的弹孔没有这个痕迹吗?”

“没有。留下的弹孔周围和其他玻璃的部分一样,看上去就像是冷兵器打的似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玻璃窗不是被枪射穿的?”诸伏高明以和缓的语气向诸人提问。

与有记忆的几人不同,诸伏高明是个没有警校记忆的“假”警察。他觉得这些问题可能是某种警校中教过的常识,所以他的弟弟和他弟弟的同期都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可他并不懂得原理,只能提出自己的疑惑。

不是不是,?原研二仿佛睡到一半突然被惊醒的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听了一耳朵玻璃窗和射穿的问题,他猛地一激灵,然后提振精神,主动举手回答道:“可以做到,使用机栝类武器或者练习过使用弹弓的人都能打出相似的洞口。”

然而箭矢或者弓弩显然会在安检的时候被检查出来,因此警方正高度怀疑有人将有杀伤力的弹弓带入了会场中。

“所以在现场的你们没有听到开枪的声音?”

“……不,我们都听到了。这才是最初警方认为有人开枪的原因。”伊达航用双手搓了搓脸,试图让自己更清醒一些。

“声音不难处理,会场所在的位置有广播站,如果利用广播播放开枪的声音,就能干扰现场警员。”?原千速指了指路上的几处大喇叭。

这种看上去像是上个世纪产物的装置,其本职工作是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播放警报,通知附近的居民逃生用的。

东京临海,整个日本又都在地震带和火山活跃带上,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非常频繁,且往往相互“连接”,相辅相成。

日本的城市化建设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颇具规模,而后在经济增长停滞之后陷入难以维系的窘境,这才使得这么老旧的大喇叭依然保留了其存在价值,未被时代所淘汰。

只是它的存在感太低了,当灾害来临的时候,手机、电视或网络往往在它之前就已经通知到每个人,并催促大家前往安全地点。此时再响起的喇叭常常无人问津。

有些年轻人甚至从出生就在附近居住,至今也不知道有这么些个喇叭存在。

进攻方与防守方都有人的好处是,哪怕只做了围观者,也能根据旁人的证词整合出整个事件的脉络。

诸伏景光稍作思考,就接受了总结的工作:“那么,组织这次的手法是:让波本进入会场引诱目标,当目标主动跟他离开安全区后,将目标打晕藏入车内。随后让提前潜伏在会场内的内应使用弹弓击碎玻璃,吸引安检人员的注意,掩护车辆离开。”

“这样的总结,还有什么问题吗?”

降谷零像是小学生上课时那样举起了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