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4好景不长(2 / 2)

加入书签

薛母也跟宝钗聊起宝玉的烫伤。薛家行商多年,商队走南闯北,各种伤药都备得齐全,许多都是祖传的手艺,药效很好。薛母让宝钗给宝玉送一些。此外,薛母还挺隐晦地说起赵姨娘母子,再结合宝钗兄妹俩并没有旁的兄弟姐妹,王喜凤便知薛母这是在提点她。

妈耶,你们古代人交流这么费脑子的吗?若不是经手了几轮熏陶,薛母这么暗戳戳的小课堂只能是“媚眼做给瞎子看”。

此外,家中还有一些琐事,有的薛母能处理,有的则需要王喜凤拿主意。说实在的,薛母管家这么多年,能有多大的事摆不平还需要女儿费神?只是薛蟠眼见着一日日大了,妻子人选却迟迟定不下来,她不免心绪繁杂。既然家里有现成的帮手,何必自己操心?

香菱虽然给了薛蟠,平日里依然跟在薛母身边伺候。薛母本想拿香菱规劝些薛蟠,好歹少了淘气。可香菱是个柔顺性子,身份又低微,薛蟠蛮横惯了,怎么可能对个小妾俯首帖耳?多说两句便不耐烦,甩袖子就走。

渐渐地,薛母选媳妇的标准就倾向于找个厉害些能管得住薛蟠的。可如今女子都是三从四德教出来的,哪怕泼辣些的姑娘,对外也是温婉可人的表象,不然名声就坏了。这种情况下,想寻摸个厉害的媳妇远比找个温柔小意的难,太难打听。

王喜凤不知道薛母一肚子官司,只要没麻烦找上门,她一律当作岁月静好。

薛母给的伤药王喜凤让丫鬟跑了一趟,亲自去就不必了,太殷勤,不符合她人淡如菊的人设。何况,送伤药的也不止她一个,凤姐送了,甚至东大院的邢夫人都派人嘘寒问暖送吃喝送伤药,很是关切。

莺儿偶尔也劝她,“据说林姑娘天天都去看宝二爷,陪着解闷,姑娘何不一起去?姐妹说笑几句也比闷在家里写写画画强,忒伤眼睛。”

王喜凤只随意摇摇头,并不多言。

莺儿知道姑娘是个有主意的,很多时候连太太都要找姑娘商量事情呢!见姑娘没闲心搭理她,便回身继续跟文杏一起做针线。唉,若是姑娘出门,她也能松松乏不是?

王喜凤才不想出门,即便是顺路探望也嫌多余,人家小情侣你侬我侬一天串门八百遍的节奏,你上门碰到了真不会不好意思?派个丫头上门问几句已经是很好的亲戚情分了。

也不知是谁给的药生了效,或者是贾母找宝玉的干娘马道婆做了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