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3觅亲缘3(2 / 2)

加入书签

尹锦素扯了扯唇,又探手去碰了碰驾车的骆美宁,酸着喉咙问道:“这也过了整夜,又候着下完一场大雨,我们可需再稍等些时辰,说不定九千岁他们就跟上来了呢?”

倒是有理,昨夜遇刺,令他一众人等再留守驿馆酣睡也难;她们的车留守在往两京而北上的必由之路上,全无错过的可能。

骆美宁却回曰,“不必。”

她一拽缰绳,自阵嘹亮马嘶后道:“我瞧方才一阵猛雨只降在一小块儿地,再朝前几步,泥路便干透了,我们不放趁此行快些,总好过夜里露宿荒郊野外。”

伊三水既约她都京再会,定有其道理;既已走失了消息,那君莫言便是个活靶子,自有多方杀手刺客前赴后继。

“嘶...”尹锦素倒吸口凉气,兜来转去,个个都藏有秘密。

她瞧骆美宁连情郎都可不管不顾,暗地里还不知为谁驱使,那因算计她而起的愧疚之意顿时散了大半。

但转念寻思,又否了骆美宁为昭王行事的猜测,若如此,那‘认亲’之计何须自己这位中间人从中作祟?

只得暂且按吩咐行事。

......

稍过一炷香,前方路果然如骆美宁猜测那般干爽,待马儿踱下掌中湿泥,便‘哒哒’地大步跑了起来。

再行二时辰,便见一座村庄。

骆美宁与尹锦素二人相视而笑。

尹锦素给骆美宁拍了拍粗布外套上的泥沙,人似轻松不少,两颊也挂着抹桃红,“道长,不若我们就在此借住一宿?”

骆美宁却将人按在舆车里,“劳你暂且候着,我去村中问问路,若城镇不远,黄昏前可至,便无需在村里将就。”

尚记得那黄介村中腌?事??她同伊三水好歹是不远仓兜坳祖师观来做法事的,却也遭琰三儿夜里惦记??而这处人生地不熟,于尹锦素个贵女相伴,愈发不方便。

尹锦素还未住过这种村房草屋,心生向往,可听骆美宁发了话,也只能怯怯地应了,嗫嚅着称是,“锦素在此等候道长。”

骆美宁颔首下车,将顶上几近晒干的布帘撩了下来,又隔着门帘嘱咐道,“我去去就来,不行多远,若有何事,你弃车来寻。”

尹锦素应了声诶。

骆美宁这才安心,她将贵重法器与伊三水托付予她的画携在身上,仍旧通身道士装扮,束了发髻,只恨没有柄拂尘在手,便背了桃木所制而成的断恶斩,大步往村前去。

......

未有十几步,便闻人声,似哀求又似争执。

两旁田间立着已收了大半的稻子,有几个垂髫顽童披着块布在田中捉虫,也不怕白露后秋降渐凉,染上风寒、坏了身子。

一览村外景致,数步临近村口。

但见一行官兵前跪着几十个男女老少,估摸是村中百姓,个个叩头大拜,嘴中叫嚷。

再近几步,虽能听清,可这所跪数个皆高声不止,字词打架,难以听清。

骆美宁听得难受,那官兵自然也颇不爽。

为首的一个大叫一声,“我看谁敢违抗税法!”

言罢,便将腰侧大刀拔了出来,咣咣舞个招式,又将那刃往棵腕口粗细的小树上一甩,小树拦腰折断。

‘咣’的一响,树落了地,村众也不敢再吵嚷,个个噤了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官头儿身边,读书人扮相的中年老先生迈出一步,许是个管账的。

他捋了捋胡须,甚至迈步于村众前,将人扶起几个,大叹一声,“哎!这田赋一收再收、一涨再涨,你等怎会无些许想法?”

“是、是啊!”

“是啊,再收下去。我家这冬天不过了!”

人群中嚷了两声,似又有一众人各自鸣冤的势头。

老先生忙摊开双手往下压了压,示意众人止语,“我老汉虽知晓你等心中所想??可却站在田赋税法这边,需知晓,你等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我郡,而在我昭夏两京更北处,多有狄人来犯...若非那将士、兵众喝风饮苦,常年驻扎,又岂得你等种田的安生日子?”

一番铺垫作罢,老先生厉声道,“若那北方蛮子即刻兵破关门,在我腹地长驱直入,逾时你等轻则流离失所,重则男子掏心挖腹、女子与敌为妻,老者亡不见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