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73斗术法3(1 / 2)

加入书签

《见鬼,你男的?[穿书]》全本免费阅读.cc

老妪这眸光似要将她生生剥吃了,骆美宁假笑着,惊出浑身冷汗。

她思忖片晌,寻不到合适字句,只得朝后稍撤两步,垂下头不去理睬。

名唤碧华的嬷嬷许是瞧出她局促难安,忙高声打着圆场,“我们夫人可不是什么歹人,她经年乐善好施、修持佛法,乃在家居士,被两京城中百姓唤作粥济娘娘,远近闻名。”

听罢,尹锦素双眸微亮,撤步侧首对骆美宁悄声补了句,“身有一品诰命……寻常人梦也梦不来的荣华。”

骆美宁眉尾微动,偏头睨了她一眼,心中有了些许计较。

“粥济娘娘万福长安,”她上前二步、不卑不亢,“贫道有礼了。”

“老身夫家姓吴,唤我吴夫人便可。”

“不知粥济娘娘可是已皈依三宝?”骆美宁听不出她喜怒,垂首瞧见那腕上缠绕的佛珠,“既吴夫人同贫道一般,皆有心脱凡救俗,不若以法名相称。”

老妪松开拐杖,双手合十,“老身昙鸾。”

“贫道美宁,俗家姓骆,号赓蕙子。”骆美宁用了汝州所购度牒上的道名。

她以余光览见尹锦素面色如常,亦不揭穿,反倒大咧咧替她吹嘘起本事:“道长护锦素一路北上,若非她,吾命早已休矣。”

嬷嬷听了,点头称喏,似赞骆美宁谦逊懂礼,凑近搀扶老妪,笑吟吟的。

老妪昙鸾却只颔首,不再流连于她面上,反而探手扯住尹锦素,哑声道:“见你幼时面若桃花,娇俏丰-盈......如今却憔悴不少。”

“夫人好记性,南边不比此处同。”尹锦素转了一圈,因有入两京议亲之名头,自出汝州,她便换回了贵女华服,“始安多好纤瘦美人...我若还那般体胖腰圆,便是连王府大门都不敢迈出半步,尽惹人嘲笑。”

“我老了??”昙鸾垂叹,“你二人北上,何也?世道不平,这两京可不比南边好。”

“可不是么。”尹锦素直皱眉,“一路不曾睡过多少安稳觉...叔父令我来两京相看夫家,他人却被拦于河间以南,亲事怕是还得耽搁下来。”

“这位赓蕙子...?”

“道长她呀,擅演算...亏她知晓趋吉避凶之理...本是请她替锦素与将来夫家合合生辰八字,哪知坦途也逢难,一行众人,只剩我二个。”

就这般叙了些旧事,约莫一柱香时尽,昙鸾已站不住脚,只好被碧华嬷嬷扶回,于木椅上倚着歇息。

尹锦素似意犹未尽,忙扯了骆美宁复又凑上前去,找着话攀谈,“曾闻吴夫人走过南、闯过北,如今于两京安住下,还不忘忧及遭乱的百姓。”

“虚名罢了。”

“吴大人呢?”

昙鸾不答,抬手揉着眉骨,双眸紧闭。

碧华嬷嬷替她道,“先主他,已故去三年了。”

“这...”尹锦素双唇一阵翕阖,挤出句,“节哀顺变。”

碧华嬷嬷伸长了手,替昙鸾抚着后背,朝她二人做出口型,“两京谁不知我家主同夫人恩爱?”

言尽,又连连摆首,“郡君不知原委,无罪也。”

“年老喜丧,天命而已。”昙鸾吁出口浊气,对碧华吩咐,“令他几个再架一口锅灶,待日落城门掩闭,这些可怜人,无论有无路引,似乎都得在外过夜受寒了。”

“诺。”

一帮仆役,个个行事利索、不需多言,似早料到此遭,泥砖垒砌的两口灶台此前便已成形,如今只需架上锅、掺入水米。

粥棚前的长队不知何时被人引着一分为二,井然有序。

排队之际由仆役往氓流腕上系绳、领粥时回收,每人一碗、不偏不倚。

逢队中人多,也无插队之状。

一日之内,候于其间,便是吃完一碗再来排于人后,满打满算不过两次而已,稠粥全可换得一家果腹。

......

-------------------------------------

“赓蕙子!”

“赓蕙子何在?”

粥棚人手不足,骆美宁被尹锦素携着作帮扶。

身后门丞扎堆处忽而有人相唤,骆美宁闻声而望,忙撂下施粥瓢、寻了人交替,挤入人群。

摩肩接踵,少顷得行数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