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4彤霞(2 / 2)

加入书签

她确信将眼前的景色印在脑海里了之后,揽住徐寂宁的胳膊,快乐道:“走,去霞岭!”

他们二人费了一番功夫,最终用不菲的价格找到了一辆愿意带他们去霞岭的牛车。在车上南有音操着一口方言与赶牛的老伯聊得很是开心,老伯问二人去霞岭做什么,南有音便说回家过年。

“我爹是霞岭的。”南有音道。

大概是乡下鲜有女儿回家过年的习俗,老伯困惑道:“眼下年关,你怎么还带着丈夫回父母家?”

南有音起了玩笑的意思,故意说道:“害,这还用说嘛,当然是他入赘我家啊。”

老伯听后没有露出任何惊讶的意思,习以为常地点点头道:“也是,这些年霞岭发达了之后,村里人都不愿女儿外嫁,都是招赘。”

老伯脸上流露出一些羡慕:“哎,霞岭人真有福气,自从这个小村养出了一位京城的大官儿,整个村子就眼瞅着越来越好,以前还不是跟彤庄差不多的穷地方。”

南有音与徐寂宁对视一眼,均认为老伯提到的就是南有音的父亲南晨颂,虽然他在京城是个小官,但到了这偏僻乡下,自然就被说成大官了。

“霞岭出得那位大官儿做什么啦?”南有音有些好奇道,她是没听父亲说起对家乡做些什么的。

“我也不清楚,”老伯道,“也是听人说的,霞岭不是离海近吗,据说近几年多了好几艘出海的大船,就是京城那位大官儿给置办的。”

徐寂宁讶然,忍不住道:“造船可是要花大价钱的,往常都是官府的事。”

老伯不以为然:“月陵这种偏僻地方,官府都不稀罕管,从哪儿要船去,大家都说是京城那位出的钱。”

南有音大吃一惊,她可不觉得她爹能有造船的钱,便问道:“这霞岭到底出了几位京官?”

“你不是霞岭的吗,怎么还问起我来了?”老伯虽然这样说,还是回答了南有音的问题,“霞岭这种小地方能出半个知县就是百年难遇了,出个京城的官而更是难如登天,这么多年自然就只有一位,不过一位就够了,整个霞岭都跟着沾光。”

南有音有再度求证:“就是那个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的南老爷?”

“是啊,难得的奇才,”老伯连声感叹,“谁能想到霞岭这地方还能出一个进士,我住的彤庄多少年了连个秀才也没有,每次跟霞岭的亲戚说起来脸上就没光。”

一切表明老伯口中说的这位京官毫无疑问就是南晨颂,只是南有音实在相信不了她爹有钱造船,她家里不缺吃喝用度,但也确实不富裕。

她心想必然是老伯说得太夸张了,毕竟老伯也不是霞岭人,只是道听途说,乡下一直这样,原本正常的事传着传着就越来越离谱了。

徐寂宁却不着痕迹地蹙起眉尖,觉得有些古怪。

聊着天的功夫老伯就将两人送到了霞岭村口,南有音与他热情的告别,便与徐寂宁进了村子,霞岭确实不太一样。

他们这一路走来,月陵县内的村子都差不多,大多石头房子茅草顶,只有村里稍富裕的人家是瓦片顶,霞岭则不一样,红瓦房子入眼即是。

此前南有音跟南晨颂说了要到霞岭的事,南晨颂便也修书一封,叫她带给霞岭的村长。她找村民打听了一番,找到村长,村长看完信,见是南晨颂的女儿女婿,当即跟村民一块好吃好喝地招待起两人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