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14章(1 / 2)
“……今年因着巡查队的帮助,全州总计收粮120万石,比去年多了六成”
“除去给驻军调拨的,百姓们今年也能丰衣足食”许文十分高兴的向端王和知州赵诚禀报。
许文是土生土长的雄州人,他从一个小吏做起,经过重重考核,到现在做到六品的粮厅官员。这几十年他在雄州看到的是,虽然百姓也能勉强吃饱,但并不像其他州府那样丰衣足食。
今年因着端王的到来,府衙更重视秋收、驻军更加大力度保护收粮顺利运转、百姓也是干劲儿十足,收粮数量才会比往年多了许多。
许文的出身和年龄决定他再无上升的可能,但是在自己任上能有这样的成就,不管是为了雄州百姓,还是为了自己,心里都是非常高兴的,老头儿禀报的时候脸上的胡子都带着笑意。
“这一切,还都要感恩陛下将王爷派来”通判严徽说话的同时还向京城方向遥遥一拜。
好,歌功颂德开始,副手打头阵,一把手要总结发言,中间可以自行发挥,但是基本论调要一致,且要给一把手留有升华发言的空间。
税监曹诺紧跟着说道:“王爷这一段时间探访民情着实辛苦”。
司理参军刘威也马上附和,“百姓看到钦差大人都如此操劳,更是安心收割,干劲儿十足”。
录事参军卫祺快要老泪纵横,“陛下将王爷派来雄州,真是我雄州百姓之大幸事”
卫祺是赵诚的铁杆,他的发言某方面就反映了赵诚的意思。至此厅内一片“确实如此”、“此言甚对”的点头附和之声。
赵诚看了看众人议论的差不多了,清了清嗓子,厅内瞬间安静,大家都侧耳聆听一把手的总结发言,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不想当知州的通判不是一个好参军。
赵诚瞥了众人一眼,心道:拍马屁要拍到点子上!
然后缓缓望向端王,“本官已将今年雄州的丰收情况如实禀奏给陛下,王爷的连日奔波所有雄州官员百姓都看得到,王爷之尽心竭力更应上达天听”。
赵诚给恒帝上奏疏确实有替端王表功的成分,但是按照裕朝律法规定,秋收之后北方地区要收秋税。
雄州所处之地,每亩需缴纳税一斗(1/10石),今年粮食收的多,税收也会增多,这对官员的考核都是重要功绩。
赵诚虽家中富豪出身,但是为官者谁不想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更近一步?
对于端王来雄州之后产生的这种侧面“提携”效果,他还是十分感激的,遂上了封替端王表功的奏疏。一是能和端王结个善缘,二来若定王一系怪罪,便将产粮数据往那儿一放,饶是谁都不能说出个不字来。
在座其他人俱是一副深受教诲状,要不说一把手就是一把手呢,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
咱们在这儿夸出花来,人家端王在意吗?不在意!人家最想要的是他爹的肯定。
端王一直面带微笑倾听,他知这些雄州官员此时有溜须拍马的成分,但是比起自己刚来时,他们面服心不服的情况,现在已明显扭转很多。而且这里面的很多人,在这场秋收的大事中,是确实出了很多力的。
端王自己谦虚的道了句,“惭愧惭愧,还仰仗诸君”
并投桃报李的看向赵诚,“我上呈父皇的书信,也将诸君之功劳言明。相信父皇,定会了然于心”
看看多好,我们一起开开心心的干事业,我们一起开开心心的互相捧场,我们再一起开开心心的受表扬。大家越来越觉得跟着端王和赵诚一起干,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端王此刻在谋算着一件事,现在秋收刚过,雄州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何不趁热打铁举行一场官、兵、民共同参与的活动,拉近官府与百姓的距离,也增强雄州上下的团结之心和凝聚力。
端王看向众人道:“如今秋收已接近尾声,感恩今年风调雨顺,也感谢陛下对雄州的挂念,诸君觉得我们是否该庆祝一下?”
边说边做思考状,似是在纠结搞庆祝活动的可行性,也等待着他人的建议。
徐飒今天也在座,他受徐老将军的命令而来,主要是跟赵诚商议一下今年可以调配给驻军的粮食数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