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17章(1 / 2)
路上,几人商讨起委托内容。
大部分时候苏相宜在问,奚启在解释。
当前的世界除了修仙门派,也存在着不少凡人势力,他们这次要去的烨日皇朝便是其中实力最强的势力之一。
烨日朝领地广袤,占据十三个州府,横跨东南两个部洲,富庶非常,是这个祟物横行,动荡不安的世界里,难得的属于凡人的相对安宁的国度。
能掌握这样的国家,烨日皇族的实力当然也不容小觑。
不过对凡人皇族来说,修行这类过于看重天赋的途径并不稳妥,他们虽也修炼,但大多不侧重于此。保证烨日皇族千年地位不动摇的,还是他们手里掌握的一件和善恶律性质类似的“概念化”法宝??【帝皇契书】。
据传,这是烨日朝第一位皇帝与某位神灵交易时,使用的契书。
持有该契书者,可以与任何存在,任何概念结下牢不可破的契约,理论上,甚至包括天与地。而烨日皇朝便是通过与征服的领地结契,保证了对国土的绝对控制,只要契约不被更改破坏,那么这片土地就永远属于烨日皇族。
除此之外,烨日皇族与修界也有不少往来,与蕴华宗更是颇有渊源,因此委托才能轻易送到第一仙门。
对此,晏景嗤之以鼻:“狼与狈,当然臭味相投。”
苏相宜不免瞧了他一眼:这家伙似乎对宗门意见很大啊。
不过他也不能说晏景错了,毕竟蕴华宗和烨日朝交好的起源确实颇有争议。
烨日朝现今的皇城处于相州,是片丰饶灵秀的宝地,较大部分二等仙宗的道场也不遑多让,但在更早以前,它属于一个名叫君山的国家。
那也是个相当强大的凡人势力,传承久远,底蕴丰厚。野心勃勃的烨日皇族一直想吞并君山国而不得机会。两国对峙了许多年。
就在局势剑拔弩张之时,君山国内出现了一只厉祟。这无疑是往本就敏感的局势上压了一枚沉重的砝码。
君山国主也算敏锐,瞒住消息,赶在烨日朝发现前,成功请来了蕴华宗入场。
在蕴华宗干预下,两国只得暂停干戈,以除祟为先。
君山国原以为这样就能喘口气了,却不料事态在蕴华宗接管后急转直下。
首先是勘定地脉时发现祟物诞生的地脉与介荣山脉主灵脉相连,几个道场正在介荣山脉上的宗门得知此事后,担忧祟物垂死挣扎,污染灵脉,强烈要求将祟物引出祟脉,在其他地方进行诛杀。
而几方势力不知如何商议的,战场最终敲定两处,一是君山国国都附近,二是皇陵周围。
这可要了君山国的命。
君山国国力比不得烨日朝,能坚守多年不败,一是国都定住了龙脉,守住国运不散;二是皇陵有护国大阵,防住了兵戈之祸。
两处无论哪边损坏,于君山国都是灭顶之灾。
如此不利的安排,君山国按理来说如何也不该答应。可按史书上的说法是,君山国主柔懦,朝臣里通外敌,最后还是落印将战场定在了国都。
战斗的结果也是国都尽毁。
烨日朝也没放过这次机会,在蕴华宗撤离后便大举发动了进攻。
才遭逢大难的君山国无力抵抗,哪怕有护国大阵加持,依旧兵败如山倒。
君山国主成了举国唾弃的昏君,自刎于皇宫之中。之后没几天,幼主便带着朝臣开城投降。传承久远的君山国,自此覆灭。
这场君山国的灭国史几乎没有仙门记载,哪怕在蕴华宗当年的任务记录里只用一句淡淡的“凡人势力间的倾轧”便概括了后续故事。
不过,若苏相宜只能打听到这个程度,那他也不配被奚启带在身边了。
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他还听说了一个“阴谋论”。
由于后来有修士根据各方资料与实地考察,复原了当时的地质情况。而结果显示,国都和皇陵并不是唯二的战场选择,甚至,不是最优解。
因而有人开始猜测,是蕴华宗从烨日朝得了好处,明里暗里促成了这件事,而另外几大宗门不愿承担任何损失,乐得把灾祸全推给君山国。
多方共同施压,最终逼迫国主同意了这份契约。
看来“陆不承”是后面这种论调的支持者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