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偶遇高人系统学习唐妆(2 / 2)

加入书签

见花在溪往幌子上看去,赵娘子赶紧解释道:“我家里实在偏僻,一天找不到几个客人。奴家就只能去市集上吆喝找客人。我屋里小,见笑了。”

花在溪:“哪有,是我们打扰了才是。”

花在溪和洛盛光走入赵娘子的家里时,这里比想象中要冷清。似乎只有她一个人在这里住。

赵娘子放下工具箱,把里面的化妆品一件件拿出来,一边解释道:“屋里就我一个人住,阿爷阿娘帮我张罗过婚事,可是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家。”她面露尴尬后,很快将话题引到梳头和化妆技巧上,和花在溪一个个讲解起来。

赵娘子:“我们大唐的妆容一共分为七步去完成。分别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和涂唇脂。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娘子的长相和出席的场合去选择是否要增减这些步骤。如果是天生丽质的娘子,化多了反而还掩盖她们身上的天姿国色。”

花在溪牢牢记在心里。以往桃源镇只流行了花钿,例如面靥和斜红都很少听说。在赵娘子的解释下,花在溪这才明白面靥原本指的是女子笑起来时面上出现的两个小窝,也叫做笑窝。大唐的贵女们都喜欢在笑窝处点上两个红点,有一种似笑非笑的妩媚感。

咦?这和《VIVI》杂志里的藤井莉娜模特嘴角的两颗痣不是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她嘴角的痣让她看起来有一种自然微笑之感,俏皮又可爱。

而斜红则是太阳穴旁画两道新月般的红色图案,相传是三国时期一个宫女撞伤了脸,于是便用腮红来掩盖伤疤。

花在溪让赵娘子教给自己几种常用又流行的图案,一一记到本子上。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以后干活就有用啦~

至于发型,杭州流行的发型和桃源镇学到的发型也是差不多。不过杭州毕竟比桃源镇还是热闹一些,这里胡风比桃源镇要盛行,赵娘子教会花在溪做一个新的发型,叫作??回鹘髻。

这个回鹘(hú)髻是回鹘妇女的传统发型,它的扎法就是将头发统统梳到头顶,编为一个圆圆的发髻,随后用红色绸绢系紧。花在溪往铜镜里看去,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丸子头嘛!不过古代人一生不剪头发,这个丸子头就比我们现在在韩剧中见到丸子头大了许多。看起来多了一份端庄感,还挺好看的呢!

随后,赵娘子还教会花在溪分辨少女髻和妇女髻,以免花在溪给娘子们梳头时闹了笑话。

赵娘子见花在溪如此认真,又忍不住给她解释起头上的饰品。

赵娘子:“像这种可以绾发的单条的发饰,一般我们称之为簪。它的材质也比较多,从木的、铜的到金的都有。而钗一般是双条的发饰,使用的时候也是左右两边一边一根,配对使用,讲究一个对称之美,一般材质以贵金属为主。”

花在溪这下才明白发簪和发钗的区别,她以往以为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