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39惊喜的一部分(2 / 2)

加入书签

一个荒谬的情况呈现在萨拉斯帝国舰队面前,那就是北境三国或许要选择和他们的移动要塞正面碰一碰了。

这种选择出乎安东上将、杜赫宁亲王,甚至是他们作战参谋部的预料。

但战场就是这么一回事,如果所有进展都能够按照计划中一样顺利推进,那大家干脆玩玩推演游戏得了,也就不需要真枪实剑地干仗。

无论如何,坐拥移动要塞,还有两万余艘的战舰,优势在他们萨拉斯帝国一方。

这几天时间里,安东上将指挥着萨拉斯帝国舰队四处出击。

一方面是为了在决战之前尽可能扩大自己一方的影响力,一方面也是通过在前线布设更多传感器的方式,来避免又有敌方舰队偷偷绕后骚扰补给线。

现在的萨拉斯帝国军舰队和之前有所不同,不但移动要塞里囤积了大量补给,因为有这么一座要塞的存在,安东上将也不必时刻将麾下舰队都堆在前线。

甚至于如果北境三国一方全面反扑,开辟多条战线,那么他只需要收拢舰队,守住移动要塞这一个点就行。

这座名为冰风暴的移动要塞,其直径约为42公里,自重为35兆吨左右,和烈日要塞的规模相比自然是不如,可也能够容纳一万两千艘战舰同时停泊。

不过限于尺寸问题,冰风暴要塞的星港并不像烈日要塞一样可以将舰队完全收归要塞内部,而

是有半数的泊位置于要塞表面,以半停靠的方式停泊。

作为可移动跃迁的“进攻”型要塞,要塞的内部并没有像一些其他大型要塞一样安置守军的家人或是大量配套人员,连带着生活配套区域和生产区域也相对较少。

士兵的个人需求,往往只能在进行轮换后才能得到满足。

其要塞主炮是一门功率高达七亿兆瓦的电荷粒子炮,杀伤力大于同等功率下的激光要塞炮,这也是冰风暴要塞能对凛冬要塞打出致命一击的主要原因。

而在防护性能方面,能够执行跃迁操作的移动要塞,整体结构从设计之初就要确保稳定与稳固。

近乎于不计成本的金属原材料投入,更是让这么一颗人造产物,在装甲厚度上比那些依托小行星进行改造的太空要塞更厚。

要塞表面更是被包裹了一层厚实的液态金属,这种以萨拉斯帝国广袤星域都只能少量产出的特殊金属,在化解外部攻击方面有着优异的性能,无论是动能攻击还是能量攻击都是如此。

这也是凛冬要塞主炮在一开始无法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

这层液态金属防御层,在冰风暴要塞外部的能量护盾光线折射下,就像是一颗巨大无比的冰球一样闪闪发亮,这也是冰风暴这个名字的由来。

说起移动要塞的跃迁能力,那就不得不提到萨拉斯帝国科学家们疯狂的设想和计算能力。

通过加装数个巨大弧光引擎才能达成的这一伟力,但凡在实践的时候出现一毫秒的偏差,都会让整个要塞被撕裂,或是沉入不可预测的弧光空间深层。

萨拉斯帝国,这个野蛮的帝国,其艺术和数学的发展却是从未落后于星际一流水准,这点也经常让人难以评价。

此时安东上将和杜赫宁亲王都在冰风暴要塞上,不过前者还留在他的旗舰安东号上指挥舰队,后者则是待在了要塞的主控室里稳坐高台。

以冰风暴要塞为中心点,萨拉斯帝国的势力范围再次如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地开始扩散。

4月7日,在短暂的沉寂后,北境三国和萨拉斯帝国双方的交战前线,舰队交手的烈度骤然提高。

北境三国和莱茵帝国加起来一共两万五千左右的舰队摆开阵势,朝着冰风暴要塞所在的伦纳德星域再次逼近。

双方在前线上拉扯了两天时间,最终萨拉斯帝国舰队不希望继续产生无谓的损失,便将大部分舰队都撤回了要塞周围星域。

里尔德上将指挥下的北境三国联军舰队不骄不躁,稳步推进,将战线拉回了伦纳德星系后才着手考虑和要塞对垒的问题。

大批北境三国舰队以横冲直撞的姿态闯入伦纳德星系,一边清扫萨拉斯帝国舰队布设的传感器和跃迁干扰器,一边压缩萨拉斯侦察舰的活动范围。

4月10日,北境三国的侦察舰首次闯入了冰风暴要塞的传感器警戒范围。

就在当天下午,扫清了外围之敌的里尔德上将,带着近两万艘战舰抵达伦纳德星系南部,停留在了和冰风暴要塞距离两光分左右的地方。

此时哪怕是最乐观的萨拉斯士兵,也意识到了北境三国的作战意志有多坚决,意识到了一场要塞攻防战爆发的可能性已经是百分之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