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破壁计划的前奏(2 / 2)
一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虽说鱼龙混杂,但都不成气候,不像是其他星域星区拥有着诸多根深蒂固的贵族势力。
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的人口密度实际上非常低,这里作为不断对外拓荒的星域,拥有相当于于莱茵帝国北方星域两倍星域面积的同时,人口却只有北方星域的十分之一。
这则是得益于莱茵帝国为了鼓励民众参与到东部拓荒而出台的探索法案。
这项在弗里德里希二世时代颁布的法案,规定在官方登记过的探索者或是拓荒者,只要能够完整提供一颗未发现星球的详细信息。
例如重力数据、空气成分、行星元素构成和矿产的大致储备等。
就能得到高额的官方补贴探索奖励。
如果能够提供星系内全部的星球大致数据,那么这笔钱能够让一个探索者轻松过上衣食无忧的下半生。
为此,比起移民而来,寻找安身之地并致力于星球治理和发展的拓荒者,这些为了奖励和未知而来的探索者点亮星图的速度很快,要超过帝国移民和拓荒的速度。
这样的人口密度,能让林奇轻松找到适合的实验位置,即便实验失败,弧光空间和现实空间产生了不良反应,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种考量并不是危言耸听,毕竟历史上因为研究弧光能和弧光空间而导致的大规模伤亡事件已经多到令人麻木。
甚至于现在萨拉斯帝国一处弧光粒子产出地,就是萨拉斯一个繁华的星系爆发弧光能危机后才演变而来,已经变成了一个荒芜星系,除了弧光粒子提取站之外无人定居。
这里就又要提到弧光粒子产出地和弧光空间的关系了,并不是说弧光空间内部充斥着弧光粒子这种神奇的粒子。
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各国就只需要打破弧光空间就能人为制造弧光粒子产地了。
弧光粒子需要一定的“压强”才能越过空间壁来到现实空间,在弧光空间里能够提供这种压强的地方,往往弧光粒子会形成类似河流湖泊的聚集地。
如此一来,如何去定位这样的聚集地就成为了首道难关,毕竟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