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深潜成功(1 / 2)
贝希摩斯的引擎相当强劲,林奇仿佛能随着机体的轻微震颤感受到引擎启动时的脉搏。
不需要触碰按键和操纵杆,只是心念一动,贝希摩斯便丝滑地沿轴线飞向实验启动地点。
单靠这么一台机体很难直接完成对深层空间的突破,因此实验的开端还需要利用到科研空间站搭载的弧光能聚焦器。
总计三处圆环内部的聚焦器此时已经开始运转,大量的弧光粒子被激发活性,转化为弧光能后开始在这片被围起来的空间里充盈起来。
贝希摩斯身上的弧光能感应框架已经被激活,散发出比天鹅湖更为耀眼的光芒。
林奇抵达科研空间站的中心点后,空间弧光能浓度已经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已经算是人为制造出比浅层弧光空间还要高的浓度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全力发动弧光引擎,林奇确信自己现在起码能够单机跃迁到上百光年以外的位置,但这并不是这次实验的目的,他必须限制好引擎出力的方向。
所谓的弧光引擎包含两个主要模块,其一是推进模块,负责在潜入浅层弧光空间后驱动飞船向目的地移动。
其二自然就是负责让战舰潜入弧光空间的空间共振器。
空间共振器会利用已经被测量出的特定频率,在弧光能的作用下破开浅层的空间壁。
此时林奇和科研空间站需要不断加大弧光能的输出,以此来突破更深层次的弧光空间。
理论上来讲,战列舰一类的大型战舰,其弧光引擎的功率足够,在不考虑弧光粒子损耗的前提下,只要催动引擎后不进行跃迁,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只是那样做毫无意义,还会损失一艘主力舰。
十分钟过去,现场的弧光能浓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一,这就像是一个临界点一样,贝希摩斯破开了大片空间壁,让整个科研站都处在了浅层弧光空间内。
一些未经调试,没有抗干扰能力的仪器已经陷入紊乱状态,显示出杂乱的数据符号。
而专门针对弧光空间的观测设备则是显示空间壁的强度正在不断下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