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第一百五十二章(2 / 2)
洛南技术落后是缺陷,却也因此筛选出了一些耐旱耐涝的谷物品种,可以算是因祸得福。
萧西驰是可以称作名臣良将的人物,她当初虽是被扣在建平内当做质子,却并没浪费时光,读书习文,不止懂得打仗,也晓得如何安定地方,治理政事。
洛南内部新旧势力斗争严重,必然有人因此家破族灭,萧西驰见机便将那些斗争失败的大族所隐匿下来精壮迁徙到雍州修河渠,又取来这些人家里的稻种播种,确定了早稻不择地而生的评价确实是真的,耐旱也是真的,哪怕只是一亩薄地上,都能轻松收获半石的稻谷。
半石的量不多,但在播种过程中,基本不需要额外的管理,而且早稻生长快,种植收获的时间能与常规的农忙时节错开,不耽误人力。
自从在南滨那边获得谷种后,萧西驰先在冲长跟庆邑一带试种了一年,这片地方乃是边防之地,土地多,耕作不如中原细致,正常情况下,一亩地大约能收获一石半的粮食,等有了早稻之后,平均亩产则直接提升到了两石半。
粮食多了,人口却没有明显增加,萧西驰便将多出来的稻谷,全部派人送了出来,总数大约有两百万石。
其中一百五十万石被直接送到运河那边,当做劳工的口粮,另外五十万石则被当做种子,送往各地试种。
在温度合适的情况下,早稻一年能够收获多次,今年南边各地因为多种水稻的关系,受旱情影响,减产严重,各地官府先是组织百姓,在野地里种一些稗子来应对饥荒,此刻则趁着温度还凑合,赶紧补种了一波生长周期短的早稻,希望能有些收获。
西雍宫内。
温晏然合上奏折,陷入了沉默。
她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件事不能算是自己的错,顶多有些阴差阳错机缘巧合在里头,非要挑个背锅的对象的话,主要问题应该在洛南那位前权臣陈故达身上。
??这人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在藩属国行废立之事?非要废立的话,就不能耐着性子,等她把家业败完了再动手吗?要不是陈故达此人一定要当乱臣贼子,她也想不起来对洛南下手,萧西驰也不会跑到南滨了解当地农作物,更不会因此得到能提高产量的良种稻谷。
此外还得怪今年气候不佳,一种作物从发现到推广,通常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有可能,而早稻之所以会被迅速接受,除了本身适应力强之外,也跟近来旱情严重有关,农民不愿颗粒无收,自然只能接受新的谷种,等尝试了种植后,发觉这种谷物产量高,对各类异常天气的抵御能力强,便会一直种植下去。
温晏然在心中想,要是《昏君攻略》的系统有能力影响大周气候就好了,倘若没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她亡起国来,不就容易多了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