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牵扯?壮志而非蓬蒿人(1 / 2)
最近京里经过一场战争,局势也因着改变了。
太后重新掌政,为了庆祝跟讽刺昭康帝,还办了个大宴席。
昭康帝病又加重三分,显得力不从心。如今是冬季,正冷着天呢。
陆府的园子里开了好多花,都是品种珍贵的。之前是陆抒珩没事种下的,今年是陆竟析种下的。
陆铮正忙于陆抒珩所举荐的改革,自从陆抒珩走后,陆竟析也慢慢变得正经起来。陆抒珩偶尔会往家里传信,毕竟道路通讯不便。这些陆母都会收起来,每每思念之时,就拿出来,读一读。
“今年,浔?会回来吗?”陆母问。
陆铮叹息。
陆抒珩又寄来封家书。首先问候家里所有人,让他们保重身体。其次才与陆铮,陆母及陆竟析分别说些什么。
陆母每每念及都会忍不住哭泣。她不想失去,就像大儿子一般,永远留在战场。
他们太害怕了。
如今昭康帝已然是出不出什么业绩,成日饮酒作乐,有时就连朝都不上了。
许多文人看这样式,不乏有人作诗痛骂。昭康帝下令:杀无赦。
一个,两个,三个。
京里最先为开始点起义了。最初是文人,直接组织游行于街道。礼部尚书看这架势是要反,忙联合衙门进行压制,上奏给皇上,却迟迟得不到回信。
但太傅却出来了。
太傅在文人眼里有威望,此时此刻董祖德有事忙于身,陆抒珩又不在京,如今能压制住的,只有太傅了。
但此次起义,是太后组织的。
文人喜欢拿当今朝政做文章,既做不若做大点。仅仅垂帘听政现在已经满足不了太后了。一举拿下皇位,必须稳准狠。
文人起义最大优势是拿历史抨击,借古讽今。昭康帝成日荒淫过度,不理朝政。文人哀叹国家之倾颓,壮志而未酬。先帝时的盛世,之前的盛世被拿出来做文章。国家的战士正在边界打仗,九死一生,国内却奢靡不断。
太后虽身子骨不如以前硬朗,但还是铆足劲。这会子,正端着汤药喝呢。不过药虽苦但却似喝茶,半点眉也不皱。
“如今闹到哪个地步了?”太后问。
“回老佛爷的话。如今京里一部分都组织好了,京外也陆陆续续有那些读书人起义作诗。皇上那边,正头疼不知怎么办。”方俊义跪在地上道。
“起来吧。”太后合上药汤盖子,放到桌子上,“你只当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多往好的说。那群文人一个个地慷慨激昂,你越压他们,他们就越盛。就像,大火只需一阵风。”
方俊义道:“是。臣明白,老佛爷放一万个心。”
太后道:“只是可怜我那元儿,还得再受一段儿时间的苦。”
太后越说,眼神越从悲哀到狠厉。
“公主在后宫,还是个安全地儿,待时机一到,老佛爷就能风光接公主回来了。”
太后又哀叹声:“但愿如此,最好不能出了任何岔子。”
“是。”
太后摆摆手,方俊义退下了。
现今文人起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就连压制也压不住了。起初还只是抓领头的,但那些文人知道了,一个比一个闹得凶,后来都不得不放了。
恰逢大聿发布政令,若大凌有愿归顺者,且视大聿子民同等待遇,并且三年减税五成。
呦。好个“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那边连个州都没攻下,这边手都伸到京里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的快,昭康帝如今忙着压住起义,已无瑕顾及其他。但白连溪却带来个好消息,说黎?的细作,找得有点头绪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