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7《红叶书》十七(2 / 2)

加入书签

崔敬先恍然,“太后身边,那就远了点。”

说出来,梁风更觉沮丧了,“是啊,看不见是一种远,有时候看见了她反而觉得更远。”

“但是风兄不如试试,寄不到再说,刚才看你样子,你是想寄的吧。”

梁风脚步停住,正好停在营帐入口前。

崔敬先行了个军礼,“风兄我先告退了。”

星夜下,梁风目送崔敬先融入烛火最盛亮处。

走了这一段路,反倒不困了,梁风入账还不想睡,于是提笔写信。

寄去宫里的私信即便能送到母亲手上,在此之前肯定会被好几个人打开查看,他不好意思写太多体己话,简单的问候关心就行,只是一定要在末尾记得问太后圣上好。

另外,倒还可加上他在军营里的生活,交代他这边一切都好。

写着写着,末尾停笔再看,还是不知不觉写了满篇体己话。

梁风叹口气,重读了一遍,只觉写出来反而加重了胸腔里的那点情绪。

他索性收好,另起纸提笔,写了一封给顾琼的信。

停笔抬头,才发现天亮了。他怀揣着信纸,仿佛还揣了一点不安,交由军役一起送去太南。

过了四五日,有信寄来。

竟然能收到回信,真是让他意外。

回信有两封,一封是顾琼的,另一封竟然是金絮的,更让他意外了。

顾琼信中唠唠叨叨地说太南最近天气不好,懒怠出门,醉仙楼都不好玩了,金絮则简简单单地问候几句。

梁风很喜,写信,原本就只是想要回信而已。他立即起纸回复,篇幅控制得不短不长,写好迅速寄去。

再过几日,居然又来信了。

军营里的一切,仿佛都变得色彩缤纷。梁风沉浸在这种你来我往之中。

只是这色彩很快被一封紧急军报抹去。

崔固那边,战况胶着。七月初,崔固丢失一座县城,后撤百里。

太南再来的信,他再抽不出空回复。

淮南王在这时上呈的折子中言欲支援朝廷抗匈,且是淮南王亲自领兵北上。

皇帝雷霆震怒。

梁风早朝得知后,跟着满朝文官一起寂成了雕塑。

朝廷就算需要支援,也用不着劳驾位处最南方的越国,路远不说,从越地发兵支援崔固,援兵势必路过京城。到那时,万一淮南王突然反悔,直接驻兵在京城附近,梁风觉得这也不是二哥做不出来的事情。

淮南王的目标很明显不是北境匈奴,而是京城。

但他不信,四月时二哥还试图以越国百姓做借口,不可能在这时丢弃一切廉耻。

皇帝盛怒之下大喊:“贬淮南王为庶人!收缴越国兵权!”

金延守立刻出言阻止:“陛下,不可!这时贬淮南王为庶才是真正给其起兵之机!”

满朝一片附和。

“陛下,失了一座县城,崔固未必抵挡不住,无需越国援助。反倒是东南一带,旱灾流民遍地,山匪常年作乱,规模已不小,淮南王既有心援助,不如派兵平匪,也正好借此探他兵力。”

皇帝面色阴沉,扫视殿下众臣。梁风默默站着不敢说话。

最后皇帝还是下旨,命淮南王安抚好越地流民,无需派遣援兵,圣旨末尾加了一句,若淮南王违旨出兵,朝廷即刻贬其为庶人。

梁风第一次见到梁究发这么大火,他从朝殿出来,双腿有些站不住。

“怎么办啊,老李......”

梁风回了一趟王府,忙里挤出了一点空闲。

李晟默半晌,才说:“王爷,必要时候,做将领的,只有为君是从。”

过了几日,拟好的旨意还未下放,又传来消息说淮南王命林怒带兵三万,北上援助崔固,数日前大军已经出发了。

皇帝彻底坐不住了,早朝时不顾阻拦从龙椅下来,对着群臣大喊:

“命他把兵权给朕交出来!”

帝王冕旒荡得纠缠在一起,在寂静的朝殿内发出清脆的碰响。群臣讷讷不敢言。

消息一日一报,林怒似乎毫不介意自己脚程被朝廷的探子发现,先行的五千精骑行进速度竟十分快,最多一个半月就会路过京城。

金延守说,在淮南王明确表露出欲谋上的意图前,朝廷绝不可先行妄动。金丞相请圣上下旨,派一名将军带兵在林怒所经之处设暗伏,一旦发现林怒欲向京城攻来,届时再全力抵挡。

皇帝允了,只是在决定派遣哪一名将军时,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执。

梁风不发一言地垂头站着。

军营里有金诚金诺,金丞相为避嫌也不说话。只有十数名大臣你来我往地争辩,到底哪个少年将军最适合与林怒对阵。

这些大臣,有些人实际是金丞相的嘴,代替金延守说话;有的支持崔固,荐崔敬先领兵;有的甚至说让太尉领兵。

梁风也在心里默默判断,觉得不太可能派出金家兄弟或崔敬先,不然若是此战胜了林怒,金延守和崔固在朝中文武两派的地位越发不可撼动了。

但若真在其中选,也只可能是崔敬先,而不是金诚金诺。

争论过后,最终定为贺兰小将军。

然而贺兰小将军今年才十五。

没选他,梁风慢慢把气松下来,才发现嘴里把牙关咬得很紧。

皇帝陷入沉思,金延守这时开口,建议派贺兰小将军领兵两万,太尉坐镇军中,再由金诚金诺与崔敬先为副手辅佐贺兰小将军。

如此一来,军功分散,不管是胜是败,都不会出现独领功劳的人。剩下的兵力给梁风守着京城。

皇帝允了。

梁风什么都没说,一众少年将军接了旨。

十天内紧急筹集粮草辎重,梁风再没空睡觉了。

崔敬先等人一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