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5第15章(2 / 2)

加入书签

有了缝月事带的经验,现在盛屏针线活做得也算有模有样,就是皮毛有点儿硬,针穿得不容易。

蒋鹭有心帮忙,却又实在没经验,手指头被戳了好几下,盛屏笑着让他别动手,陪她说说话。

“这皮毛处理得真好,不知道是哪家的手艺。”

蒋鹭帮她穿针,“这些都是前些日子打的野兔得来的,荣二叔的弟弟荣五叔是村里专门处理动物皮毛的手艺人。”

盛屏一看这是个了解荣山村的好机会,问道:“相公,这里跟外面有些不同,就拿吃饭来说,外面没有男女不同席的规定。”

“是,是有些不同。”

蒋鹭给她讲起了荣山村的事。

两百年前,荣家本是前朝的世家大族,后来世道混乱,百年不休,直至新朝廷稳定,荣家也从繁荣走向衰败,家族的后人将家仆、佃户遣散,那些遣散的人并没有离开荣山村,他们把从前的家主认作村长,一代代的仍在此过日子。

那些曾经依靠荣家生活的人中有不少手艺人,比如荣钱儿家是篾匠,荣贵家是屠夫,荣福家是木匠,荣四水一家原来是花草工人,现在就种荷花、养鱼,其他还有石匠、木匠、铁匠、绣娘等等,他们没有忘记传承,一直靠着自家手艺在此生活。

原来的荣家也陆续分家,有了不同的营生,荣二家养鹅、荣三家有盐井、荣四家办私塾、荣五家处理动物皮毛、荣六家织布、荣七家做面条。

至于那些没有手艺的人家就靠种地为生,他们分的土地多且土壤肥沃。

村里还有一百亩公田,是专门用来给村里人缴税的,农忙时各家都有人去种,村民种的地多半留了种和供自家吃。

村里人团结,谁家家里有事也会帮扶,所以大家日子过得都算不错。

而男女不同席则是从前朝传下来的风俗,大家都习惯了,也没谁主动去改变,不过这些年村里嫁娶、入赘了不少外村人,这风俗也有不遵守的,也没人在意。

盛屏有个疑问,“相公,盐井是官盐吧?”

“是,盐井开采的盐大半归公,小半私售,只在周边的几个村镇售卖,价格略低于官盐,不过出了岷县如有发现荣家井盐便算是走私。”

怪不得蒋鹭平常用盐并不见得多珍惜。

毛毯缝合好以后,盛屏搭在鹅绒被上,比起棉被果然轻巧且暖和了许多。

她指着梳妆柜旁边的空地,“相公,那里空着,不如做个躺椅,有时累了也能躺在上面歇息。”她是觉得动不动就躺床上不太好,现在也没有沙发可坐可躺。

“行,不过得等到年后。”

盛屏点头,“这是自然,忙了一年,总要有几天休息的日子嘛。”

晚上蒋鹭用萝卜、冬笋炖了排骨。

这里的调料虽然只有盐、姜蒜葱和花椒,但炖出来的菜味道却很鲜美,吃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清淡是清淡了点儿,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