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6第26章(1 / 2)

加入书签

舞台后面立着一个大屏幕,在所有选手分组成功后,会将分组结果展示在其上。

主持人的播报还在继续,屏幕上分组结果也滚动展示着。

……

“4号选手,凌益,A组。”

“5号选手,萧潇,B组。”

“6号选手,冯之麦,A组。”

“7号选手,冯止离,B组。”

“8号选手,梁祺,A组。”

“9号选手,施菡,B组。”

“10号选手,韩瑾,A组。”

……

“13号选手,孙梨阿,A组。”

“14号选手,程邈蒽,B组”

……

整个A组被几家大公司包揽。

程礼娱乐五个人,祝晓晓,凌益,冯之麦,韩瑾,萧潇,其中有四人在A组;

肖琪娱乐三个人,白盈盈,梁祺,冯止离,两个人在A组;

除此之外,戚嘉悦是《极限女团》节目组背后资方主捧的选手。

还有铭心娱乐嗯啊姐妹孙梨阿和程邈蒽,孙梨阿在A组。

这几家大公司里其他的选手,也都基本在B组。

所有参赛选手的序号是根据热度初始热度排序,热度高的人,支持她们的人越多,序号就越靠前。

而选手的热度,也与他们所在的公司直接相关。

选手的公司更好,她们受到更多营销资源倾斜,专业训练也更多,个人实力就更强。

整个初舞台评分,呈现一个十分阶级化的残酷结果??

序号高的人,分组靠前。

大公司的选手热度高,序号靠前,受到的专业训练更多,个人评分更高,更容易进A组。

小公司的选手各项数据都与前者有不小差距,只能屈居其后,分布在BC两组。

而那些素人选手,本来热度低序号就靠后,如今评分也靠后,就均匀地分布在DE两组中。

这个分组和排名看似简单。

不了解幕后信息的人,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可若是稍微了解下这些选手的背景,便能知道这分组结果有多么…意味深长。

这个分组按照能力来划分的,看似很“公平”。

可是…能力的积累需要资源。

有资源和没资源的人之间,有着一道望不见底的,如深渊般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

有资源的选手,在参与选秀之前可能已经训练多年,与那些资源薄弱的素人们,基础就不是一个档次。

这种对此,就像是每天外教上课的孩子和大山里的孩子比外语口语,要多惨烈有多惨烈。

这套竞争体系背后阶级分明,导师却只能用能力来评判。

他们只能评判选手的能力,无法探究选手能力差异的原因,而且探究了也没什么意义。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有钱有势的人评分高,最终出道几率大。

冯之麦的母亲所说分毫不差,那几个出道位,分明早已经计划好,就是给前面几位预留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