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35章(2 / 2)
然则刑部和大理寺查来查去,得到的结论,也只是普通的贩卖人口,至于案子为何这般井喷式地爆发,也似乎只能说是“巧合”。
贞观五年到贞观十年,朝廷把能抓的人都抓了,能审的也都审了,没什么太大进展,便只能将这一个个走丢的孩子纷纷当做个案,找回来的做了结案,找不回来的去户部登了失踪。
可沈钦对“不见童”颇有疑虑,便求了圣人,将这些案子接到了照夜楼。
这两年他翻烂了卷宗,还真让他找出一点端倪。
长安城和京畿道走丢的孩子一共二百六十余人,男童六成,女童四成,从男女的比例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特殊。
至于出身……这些孩子背景不同,上至公侯之家,下至寻常百姓,都有孩子走失。这一点就很奇怪了。牙婆们行走江湖,心思歹毒的同时,行事十分小心。他们怎会不知,拐了高门大户人家的孩子,一旦事发他们是什么下场?但他们还是做了,若说他们只是为了钱,沈钦不信。
最让沈钦怀疑的一点,是这些孩子走失时的年纪,都是四到六岁。
若说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有了主意,拐带的过程难以管教,也就罢了。可为什么,他们不选择更小一点的两三岁的孩子呢?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会跑会跳了,正是淘气的年纪,且不懂事,容易哄骗。身量小,食量少,带着赶路也容易。最重要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很难记事,之后即便找回来,也更容易掩饰人贩子的罪行。
可人贩子们没有选择这些孩子,一个都没有。这不奇怪吗?
因为这些谜团,沈钦绝不相信,顾芳年当年的走丢是一场意外。这是一场阴谋,但这场阴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背后操纵这场阴谋的是什么人,他没有头绪。
沈钦看着眼前这个壮年男子,心中越发沉重起来。
李行隐刚跟他说又抓了一个的时候,他本是不太相信的。
十年了,能抓的人已经都抓了,居然还有漏网之鱼。
可沈钦在看到眼前之人的一刹,便理解了他为什么能逃脱。
这是个习武之人,而且根骨极佳。
过去三天,楼里的人对他用了不少刑罚,他皆咬牙忍了过来,是个嘴硬的。
沈钦抬眸,与眼前这个男人对视。
因为受尽酷刑,男人已经十分虚弱,可他的眼神没有恐惧,一派平静,甚至坚毅。
沈钦:“我没有想到,审问犯人这种小事,还需我这个楼主亲自来做。”
男人笑了,极尽嘲讽:“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不过是他养的一条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