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1 / 2)
科举的发展让读书人越来越多,三年一次殿试,又分什么南北二榜,而且满汉考的还不一样,朝廷需要的官员就这么多,很多还都是靠着恩荫上去的,旗人想要上进,渠道总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职位都被旗人占了,甚至一些要害衙门里头的一些刀笔吏,如今叫做笔帖式,也都是旗人或者是包衣在里头任职,这就导致了汉人想要上进,面临的竞争对手就很多了,多有考上了进士,因为没钱走门路,不得不一直候补的,除非你想去某个没人愿意去的穷乡僻壤,否则的话,稍微好一点的官职,后面起码跟着一串候补的,一些人候补了几十年,都看不到希望。结果如今胤禛给了他们一个希望,哪有不动心的道理,恨不得死死盯着正职不放呢!
官绅一体当差,因为就是搞搞教化之类的,大家对此觉得没什么问题,提携后辈嘛,本来许多人就挺喜欢做的,但是一体纳粮,哪怕会按照官职爵位返还,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以前是全部不交税,不纳粮,现在只有一部分了,起码,以后投献的事情是不会再有了,这自然影响到了大家的利益。
但是问题是,这个政策还是保留了他们的特权,他们就算是想要反对,也找不出借口来,毕竟以前的时候,也没说他们的田全部免税,免一部分才是正常操作。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暗中做手脚了。
这么一来,原本以为最难的改革居然就这么进行下去了,胤禛一下子松了口气。
雍正年间的改革如今已经全面展开,在上层的压力下,下层又没有足够的反抗力量,比起明朝来,如今的文臣论起什么气节之类的,那是压根没有的,那时候文臣为了史书留名,能故意惹怒皇帝骗廷杖,现在可没人敢了,大清的皇帝是真的会杀人的,还会株连,至于名声什么的,呵呵,这玩意不就是读书人一句话嘛!
所以,在大明的时候,许多根本推行不下去的政策放在大清,居然还挺顺利。雍正也深得打一巴掌给一甜枣的熏陶,一边整顿吏治,不许贪污受贿,一边再搞了个养廉银出来,这笔银子看起来多,其实比起让他们去贪污,可就少很多了。
另外就是地方上头的亏空问题,胤禛早就烦透了这些,当年曹寅的女儿嫁给平郡王纳尔苏的时候,胤禛就不爽了,一个包衣家的女儿,一看就是王妃的品格,问题是,养移体,居易气,别相信什么穷苦人家养出什么金枝玉叶的事情,事实上,容貌,气质,谈吐,修养这种东西,都是需要金银珠玉培养的。同样的美貌,一个生在豪富之家,一个生在乡野之地,那完全是不一样的,一个从小娇生惯养,十指不沾阳春水,一个能走路就得帮着干活养家,十多岁的时候,保准一个是千金小姐,一个是黄毛丫头。能在乡野还能保证皮肤白皙细嫩,牙齿洁白整洁,头发柔顺细滑的,不用说,那肯定是有金手指。
曹家说是接驾,实际上康熙才住了几天,其他的东西不都是他们自己享用的吗?甚至,后续他们一家子的奢侈生活也是靠着这些亏空才支撑起来的,尤其,康熙给了曹家弥补亏空的机会,肥差一个接一个,结果呢,还越亏越多了!
虽说这里头是有着康熙想要废太子的时候让几个心腹想办法截留银子的事情,但是呢,这种事情是不能放到明面上来的,废太子之后也有好几年的时间,他们居然一点还亏空的意思都没有,这就很让胤禛恼火了!
所以,胤禛头一把火就烧到了三大织造头上,曹寅首当其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