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页(1 / 2)
这样的人家,想要弃武从文谈何容易,他们要从文,怎么着也得考个举人吧,要不然,靠着家世恩荫都比这个快一些,可问题是,那些世代耕读的人家,家传科举的诸多窍门,都不能保证家里的子弟都能考中举人,他们这样的人家,还找不到这等好老师呢!至于进国子监什么的,呵呵,荫生都是跟荫生混在一块的,那些先生对这些恩荫的子弟也有些歧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种环境之下,还能够保持上进的,那真是不多!
另外,现在勋贵人家其实还没几个考虑着要转文呢,他们更加想要的就是继续把握兵权,而不是让子孙投靠到文官的阵营里头去。就像是文官瞧不起武将一样,武将们还瞧不起文官呢!
问题是,他们就算是有再多的本事,皇帝不用他们,那一切也就是白搭。就这么多的资源,一帮子勋贵要争要抢,互相之间难免会有些龃龉,时间久了,就算是真正的亲戚,那也要闹翻了,何况原本就是硬凑起来的所谓世交。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叫世交,拉开了距离之后,那就是穷亲戚。有钱的亲戚会觉得穷亲戚总是来打秋风,特别讨厌,而穷亲戚呢,也会觉得自家之前也阔过,要不是被他们抢了自己的机会,自家未必会落魄。
如此一来,自然各个勋贵之间就会分裂开来,可以各个突破了。
倒不是司徒家的人过河拆桥,实在是兵权什么的长久处在一个势力手里,很容易会出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双方着想,大家都应该再退一步。司徒旻觉得,这些勋贵要是愿意效忠自己,老老实实放弃兵权,或者说是,不要长久地染指兵权,将大靖的兵马变成他们一家的兵马,那么,朝廷愿意给他们一定的尊荣,就算是想要恩荫后代,朝廷也能接受。但是呢,他们要是一个个死攥着兵权不放,那就不能说是开国功臣,反而很有可能变成乱臣贼子了!司徒旻可不希望皇权被这些具备兵权的勋贵所制衡。
如今勋贵之中,四王八公这个级别的还算是可以,就算是被边缘化了,依旧在朝堂上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一些底层的爵位不怎么高的,如今长辈去世之后,儿子能够承袭的爵位要再降上一等,有的要是皇帝对他们没什么好感的,甚至要降三等,一些爵位不高的,这一降爵,爵位差不多就到头了,剩下个什么轻车都尉,云骑尉之类的勋爵,压根就拿不出手,所能得到的爵田自然也要进一步缩水,要是再没个实职,想要养活一家子老小都非常困难。
不过这些人呢,原本就没太多影响力,所以,他们就算是有些不满,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最终也只能想办法投靠从前的老上司,希望老上司能帮他们一把,问题是人家自家孩子都顾不过来呢,哪有这么多资源去帮曾经的下属呢?
某种意义上来说,tai祖他老人家也算是小气了,爵位又不能世袭罔替,偏偏呢,又不给这些除了打仗,其他就不会别的的老部下们别的出路,反正皇家不缺人才,尤其天下太平了,更不需要多少能打仗的人才。
舒云在了解到这些之后,顿时有些无奈,历朝历代,对武将似乎都会带有一些防范之心,别说什么勋贵一般都会与国同休,那么赵匡胤当年又干嘛去了,不是黄袍加身了吗?至于中晚唐的时候,那些军阀,不也都是曾经朝廷信任的节度使吗?说白了,一切的矛盾都是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之前他们已经吃完了分给他们的饼,现在只有眼巴巴地盯着别人,指望别人能分出一点来给自己填饱肚子,却没人想过,要将饼做大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