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刘大夏到金陵的见闻!李东阳(2 / 2)
李东阳摇摇头,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指了指马车和官道,似乎知道刘大夏现在有很多疑问。
“先走一下吧……”
刘大夏正堆积了那么多疑问,碰上一个懂行的,哪儿会放过。
“行,猜到老尚书?有很多疑问,那我们边走边说吧……”
李东阳直接前面带路,刘大夏果断跟了上去。
这一行人在忙碌快节奏的人群之中,显得有些突兀,他们显得尤为慢,但是……感觉都没有人太在意他们一般。
行人们都不太在意。
这又是一个疑问,李东阳也没有主动开口,刘大夏知道,他是在等自己开口。
“宾之,那是什么?”
刘大夏终于忍不住问出疑问,指着官道远处的一个个工地。
“以工代赈,扩城、建城!”
李东阳也看了一眼,回答得很简洁。
“我知道……可……金陵有那么大能力扩城建城吗?”
刘大夏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有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我不知道有没有……反正,这是工部的事情!我和陛下一样,只要最终结果。”
李东阳也知道刘大夏想要问什么,他稍微感叹了一句,看着一天一个样的金陵,他其实更加感慨。
“宾之,别和我卖关子了,我想要问,户部、工部有那么多钱吗?这个建城的规模,相当于要扩建两三个金陵那么大的城了吧。现在全国烽烟四起,金陵却在搞这种……宾之,你和陛下就不担心……”
刘大夏很迫切的想要知道这一切不合理的原因。
“这个事情,怎么说呢?老尚书,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
李东阳停了一下,看他一眼,边走边道:“能够有的回答就是……在其位谋其政!这些事情,不在我的职权范围之内,全国的情况,也不是我担心就有用的,这一切,归他们总统府统筹,归陛下全权解释。”
这还是自己认识的李东阳吗?
刘大夏心头疑问更多了,甚至想细问李东阳,究竟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可是内阁首辅,这些东西都不过问……
还有这些话,能够是从李东阳他们口中说出来的?
“那这东西呢?”
始终不是说话的地方,刘大夏又把这个疑问压在心头,直接转移话题,指向了两根铁轨。
“这东西,听陛下说,叫火车……”
“在铁上行驶的马车……”
“是工部做的,工部说……这样的路,能节省很大的力,让马儿一次性能拉更多东西……”
李东阳再次介绍初步运用的铁轨火车,这些东西,甚至是火车诞生之初,最原始的用法,有些路段,的确是用牛马牵引。
“铁做的路……工部他们能有这种想法?”
“这和我接触的工部,不一样啊。”
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刘大夏只是观察了几下,就知道这种运输原理,的确是比单纯的人挑马驼,要快捷方便一些。
“老尚书,我要提醒你……金陵的工部,和先前京城的工部已经不一样……”
“现在的工部和户部……是金陵人数最多,权力最大的部门……”
“李善和刘进他们两个虽然没有入阁成为副总统……”
“但绝对是总统府之下的第一人选……”
“陛下已经批准,李善、刘进为北方内阁首辅、次辅……杨守随也从北方内阁的工部尚书,一跃而成北方内阁的三辅……”
刘大夏对工部的感叹,何尝不是李东阳感触颇深的。
这一段时间,他算是活生生的看着工部做大做强,一举成为新大明……对,就是新大明最有权势、人数最多、也最为富裕的部门。
两任工部尚书,都已经成功入阁。
“李善、杨守随……他们成为北方内阁的首辅、三辅?”
“宾之,你快好好和我说说,这两三个月,尤其是陛下到金陵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金陵的大变样一下子被刘大夏压在心底,他现在就彻彻底底好奇,朱厚照来金陵之后,到底做了什么……与之相比,金陵的外部变化,对他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了。
“两京两阁制!每个内阁执掌大明四年……干得不好,要被弹劾……”
“放任大明战乱四起,只是为了消除土地兼并,重新进行利益洗牌……”
金陵的李东阳府邸,刘大夏沉重的落下了茶杯。
“陛下他怎么敢啊?”
“李阁老,陛下这么放任全国烽烟四起,他到时候怎么收场!?”
“他这个行为,已经和王莽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就不怕,大明彻底葬送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