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东厂(1 / 2)
《浮洲录》全本免费阅读.cc
苏云溪没有说什么,挪了一下位置,两人就这样坐着,各有各的心事。过了一会苏云溪突然开口道:“道长,我今天好像听到你诵经了。”
木易偏了一下头看向她,少女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我觉得挺有意境的,可我平时没有仔细读过这类道家书籍,你可否解释给我听呢?”
木槿一愣,她也来听经吗?可是白天好像并没有看到她。他解释道:“让自己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便可以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回复到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叫作“明”。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苏云溪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天下万物最终都会回到原点吗?
随后,木槿又道:“如果说修行的最高境界,我想“大道”虚是其常,有是其变;静是其常,动是其变。有、动最终必归于不有、不动。所以,守定常道,万物虽纷纷扰扰,只须以虚含有,以静待动,并且不见其有,不见其动,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自己处于永远安乐的境地。
道家先祖老子认为,道的本质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虚”的极致和虔诚地守住一个“静”字,因此他提出了“虚极”、“静笃”、“静”、“常”’“明”“容”等概念。
“致虚极,守静笃。”致,春秋古义有“委身”之义,即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这是修行中的一种自我醒觉状态,非修行者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谛的。修道者在修行中,身心融于太虚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状态。
“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因静是根本,是生命的本质,回归了这个根本就是常。常是虚、静。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明。明,就是智慧、通达、得道。而不知道虚、静,就会大胆妄为,逞凶害己。老子告诫说:“万物生生灭灭是大道法则,知而不干涉是睿智,如果凭借自己的通妄加干涉,那样必遭凶险。”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行道时要知道正常合理是什么样子,它的样子就是公正合理,公正合理才能够保全,保全是至上的信条。知道了天道的规律法则,才可以涵容一切,不倚仗神通妄加干涉。做到涵容一切才会无私无欲;做到了无私无欲才可能神机博大;神机博大才可能神融太虚;神融太虚才可能同归生命的本源,只有回归那生命本源,才会永存不息。”
苏云溪听完这长篇大论,最后只是呆呆问了一句:“你说万物生生灭灭是大道法则,知而不干涉是睿智,如果凭借自己的通妄加干涉,那样必遭凶险?嗯......我倒是不太认同。”
“哦?你有何见解?”木槿也是来了兴趣,想看看这个姑娘说些什么。
苏云溪道:“我们医谷皆是医者,医者最不能见的便是万物之灭。若要说干涉天道,那么医者会遭凶险吗?万物生灭或许是天意,可天意难道不可为吗?”
木槿微微有些一怔,天意可为吗?
“可是......”他正欲再说些什么,却突然被一道声音打断。
易雪清牵着南灵冲他们招着手道:“哟,巧啊。你们这是什么情况,一起坐那干嘛,七夕可还没到呢。”
苏云溪脸微微一红,木槿则是黑了脸。冷冷瞟了易雪清一眼道:“易姑娘慎言,木槿乃是一介男儿倒不怕这些。苏姑娘可是女儿家,怎可凭空污她清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