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8章 雪诗引发的欢笑(2 / 2)

加入书签

为证实这一点,叶锋公之于众了几首乾隆的诗歌。初见之下,其内容难以理解,让人不禁疑惑乾隆真正的意图究竟何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仅普通百姓,即便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也常常无法解读乾隆的诗作。

一位平民如此感叹:“我很少接触诗歌,原以为所有诗人都能如季太会般才情横溢。谁知道……”

另一位回应道:“又有谁能及呢?”

在诗歌的领域,着名的诗人之间竞争激烈,他们作品的水准通常都相当高。然而,乾隆以一首诗如一记耳光般唤醒了众人,展示了诗坛真正的多样性是何等模样。

面对乾隆的诗作,他们只能求助于季公隐等人的诗集,以此清洗自己的心灵。

常言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赵毘、季俞、金榜等人曾对乾隆抱有厚望,他们热切地仰望星空,期待能从乾隆那里学习到写诗的奥秘。然而,现在他们却陷入了沉默。

如今,他们纷纷意识到,乾隆远非学生们喜爱的诗人,这个称号不过是一种奇特且令人沮丧的现实。

他们掷下了手中的笔,感到无比困扰。

在乾隆的诗歌面前退缩,他们忧虑于乾隆可能的下一步行动,担心自己会遭受羞辱。

时至今日,他们依旧心有余悸,害怕乾隆的下一番动作,忧虑自己再次面临羞辱。

季公隐无奈地表示:“如果这能被称为诗,那么杜子青恐怕早已创作出了成千上万首。”

沉默,沉默成了杜甫诗歌的主题。

面对季公隐的赞誉,杜甫无言以对。痛苦太过沉重;他的弟子们怎么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诗歌的创作本应旨在触动人心,追求精准,并确保其流畅性。

然而,乾隆却避开了所有正确的路径,选择了最偏离常轨的道路。

在康熙统治的清朝,宫廷深受汉代五胡文化的深远影响,甚至皇帝本人也能创作诗歌和散文,康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康熙帝具备辨识真伪的慧眼,他并不盲从。他凝视着天空中翻滚的诗篇,表情在明朗与迷茫之间变换不定。

每当康熙的臣子们露面,他们都不知不觉中看到康熙已经收敛了他的神情,周围的空气顿时充满了尴尬的寂静。

直至如今,乾隆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他的脸色变得阴沉沉的。

自投身诗坛以来,他尚未听闻任何批评之声;绝大多数人都赞誉他为世界上最杰出的诗人。

和珅曾大力赞美他:“陛下之诗,章节句读与韵律交织,内涵丰富,如同永不枯竭的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

季巧兰的赞美则更为广泛且别具一格:“自古以来,皇帝中无人能在诗歌上媲美陛下……陛下的智慧深邃,思想启发人心,对天意的理解与创造美的才华相得益彰。他的诗作如同点缀天空的云雾,变化多端,无穷无尽。”

叶锋提及的“最受学生喜爱的诗人”显然是对他的讽刺与嘲讽,一种大胆而明显的讥笑。

面对叶锋的嘲弄,乾隆心中长久地回荡着嗡嗡声。他真希望有人能从天而降,痛击那个嘲讽者。

诽谤!这无疑是公然的诽谤!

他的诗歌实际上颇具水准。叶锋是否真的认真阅读过他的作品?他是否意识到,过多发言可能会导致不利的后果?

乾隆渴望在对话中看到有人站出来反驳,却发现屏幕上充斥着“哈哈哈”的笑声。

他的脸上逐渐泛起了红晕:“和珅,季小兰,你们对了我的诗有何看法?你们学识渊博,思想前沿。你们的墨水应该所剩无几,不应只是停留在‘哈哈哈’的表面。我相信你们有更多的见解!”

和珅和季小兰的额头上开始渗出汗珠。他们心中暗自忧虑,若继续阿谀奉承,而乾隆突然醒悟并反戈一击,他们又将如何应对?

乾隆询问:“你们二人为何沉默不语?”

和珅谨慎地回答:“陛下,请勿他顾那些批评之声。您的诗作已经超越了仙人诗圣,远胜于一般才子。请勿因他人的嘲笑而自减颜色!”

乾隆的心情因此略微舒缓了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