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神韵流传 义帝书法与乾隆印章(2 / 2)
岁月悠悠,乾隆年岁渐高,多数人或许已将他的小姑子遗忘,但他对福察氏的记忆却依旧清晰,时常前往她的陵墓缅怀:“靠近那边境之地,沉睡者亦能感知。”
他们曾满怀希望的婚姻矢志不渝,沉睡者能否有所察觉?
当乾隆年逾七十,他柱着拐杖,缓缓走到墓前,轻声诉说:“勿在寒冬将我遗忘,也勿在春夏之夜过于哀伤。遥远的重逢,仅剩二十月的距离。”
人们预言他能够高寿,然而他并不渴望长寿,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尽快与福察氏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如尼采所言:“最深刻的武术,我爱那些用泪水写成的。”同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诗歌往往是在泪水浸润下创作而成,饱含着深沉的情感。
对于其他的诗歌,乾隆并未展现出一丝情感的波动。唯有这数百首诗篇,才是真正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珍宝。
一位深受情感感染的诗人,其作品能够触动他人的心灵。
韩神见福察氏终于对乾隆的才华给予了赞赏,感到莫大的欣慰。他立刻恭维道:“这位久已荒唐言辞的先生,今日终于发出了公正的评语。
她所言虽未及乾隆对福察氏贤良才智的深厚爱意之万一,但皇帝的悼念诗篇已足以展现其情深似海。”
他轻抚额际,仿佛拂去那不存在的汗水,脸上露出一副无辜而可怜的神情。
韩神期待着乾隆会因此开怀大笑,心中满是自得与骄傲。然而,等待许久,乾隆却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回应。
他小心翼翼地抬头一瞥,只见乾隆双手负后,眼神空洞地望着遥远的天空。
乾隆心中并无半分骄傲,唯有深深的忧郁笼罩着他。
如果那时的屏幕技术能在清朝稍晚一些时期出现,或许……
乾隆为福察氏所作的诗篇,虽然在艺术成就上未必能与苏轼、元稹的悼亡之作相提并论,但它们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那些原本对乾隆有些轻视的人们,不禁稍微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开始认识到乾隆确实拥有一定的文学才华。
杜甫轻声叹息,感慨道:“遗憾的是,如今我们与他们已是天各一方。”
他随后收回了自己的思绪,耐心地品味这些诗作:“太史公,我觉得这位乾隆皇帝确实有一定的文学天赋,然而他的人生过于顺遂,未曾经历过太多苦难,这或许是他作品中缺少了一些感人至深的元素。”
“再者,身为名门望族的第八子,他周围的人过于阿谀奉承,这使得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如果仅凭随意涂抹便能够获得赞誉,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人可能会逐渐变得自满。正是这种自满使得乾隆对自己的不足毫无察觉,因而无法进行改进。
季汇沉声说道:“他确实拥有一颗美玉般的心。”
在讨论完乾隆的诗作之后,福察氏进而展开了更为广泛的探讨。
“很少有生前没有写诗的皇帝,能逃脱批评的皇帝就更少了。那么,为什么乾隆的诗歌会面临这样的审视呢?
其主要原因是乾隆的过度傲慢和缺乏自我意识。他喜欢出版他的诗集,并向人民炫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在法庭上引起了怨恨。
这犹如娱乐圈中的定律,形象越是极端,反弹也越剧烈。
在乾隆的治下,朝廷官员不得不阅读他的诗作。
而在现代,领导人会检查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如果你不对他们的动态点赞或评论,他们可能会将其视为不尊重的标志。相比之下,在乾隆的时代,氛围更是如此,若你对乾隆的诗作不表赞美,最终可能会招致惩罚。
随着乾隆的离世,嘉庆皇帝登上了皇位。
传闻当时,一位学者为了迎合新皇帝嘉庆,从乾隆的诗作集中挑选了一首诗。
该学者精心筛选了乾隆的诗作中的两百行,将它们编织成一首新的诗篇,并将其作为礼物献给了嘉庆。
由于乾隆的诗作数量有限,学者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挑选和编辑。
嘉庆皇帝被这份心意所感动,感慨道:“先帝刚刚驾崩,南方的学者们便不再珍视他的诗作。而你愿意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去阅读和研究他的诗篇,足见你是真正敬仰和钦佩先帝的。”
这充分表明,公众的目光是锐利的。随着乾隆皇帝的逝世,他的诗集大多被人们所忽视。
总结来说,如果乾隆不是如此热衷于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展示自己的才华,他的名声可能会有所不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