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1 / 2)
<h3>第234章(第1页)</h3>
张致远点头,安宁笑道:&ldo;六部九卿会审,可真隆重。连我都有耳闻。到底是怎么回事?说来听听,捋清下思绪。
张致远心道也好,就和安宁将这整个案件娓娓道来。原去年十月江苏巡抚奏明江南乡试出现舞弊大案,皇上震怒。令户部尚书崔正、漕运总督吴鹏翮为钦差大臣,快刀斩乱麻,徇私舞弊的副考官以及涉案阅卷官供认不讳,本案情脉络清楚,然节外生枝,行贿举子贿金是由前任巡抚的亲随李奇代送,一半却交给了两江总督沈沁。
沈沁却认为犯人信口雌黄。搅扰公堂,这李奇有人指使,然督抚一个要审,一个要打,公堂气氛立刻紧张起来。但两位钦差耳语后却宣布这李奇诬陷朝廷重臣,罪不容诛,且将他重镣收监,严加看管。言明案情已明。然巡抚张伯行却认为未水落石出,要查探下去。
巡抚张伯行上奏折弹劾两江总督受贿的同时,两江总督也上奏折。参劾张伯行挟嫌诬陷封疆大吏,监毙要犯。折中列出张伯行七大罪状,仅其中私刻书籍、谤诽朝政一条就足够灭门之罪。
话说到这儿,安宁很明显的是感觉到张致远话里的偏向,笑道:&ldo;老爷,这张伯行是何人?若无这巡抚的话,这科考案可就&lso;案情已明&rso;了。
张致远叹道:&ldo;这江苏巡抚却是个清廉之士,皇上曾多次当众称赞他是一个&lso;一钱不要&rso;的清官,前年皇上南巡时当面提擢他为福建巡抚,并赐了&ldo;廉惠宣猷的榜额。张伯行果然不负圣望。在福建政绩卓越,才改调为江苏巡抚。
安宁笑道:&ldo;老爷不知道吧,那钦差大人中的户部尚书崔正崔大人和两江总督是儿女亲家啊?所以钦差大人才不会追到总督大人头上的。
安宁说的不错,当初钦差大人在会审后就曾私下找到江苏巡抚张伯行,劝说他&lso;得饶人处且饶人&rso;,还让他想想深究下去的后果。有碍朝廷命官的声誉,况且如果查不出总督的破绽来,那巡抚使自己置于何等地位?这些话既有规劝也有威胁,然这江苏巡抚却是一意孤行,才有了接下来的后续。
张致远听了安宁的话,顿了下,才接着说接下来的发展。皇上收到奏折后,虽犯起踌躇,但一心要将江南科场案查个水落石出,将巡抚和总督都解任,减少干扰,严令钦差二人将科场案和督抚互劾案一并加速审清,他明确表示案中不管牵进何人也要彻底究清。然事情又有了变化,原李奇将一半贿金交给了知县潘杰,这潘杰却突然在监中自缢身亡,造成了死无对证的局面。
皇上大怒,一面令钦差二人火速将勘察的结果呈报,一面令安徽巡抚暗中查访潘杰的死因。进退维谷的钦差二人,尤其是崔正,简直是如坐针毡,毕竟根据案情的发展,他们都明白总督逃脱不了受贿的嫌疑,若是案情坐实,崔正难免瓜田李下之嫌,不知会招来什么灾祸。商议后决定采取拖延的方法,等时间一长,江南士子的气愤平息下去,再采取个折中的法子,惩处几名小官结案了事。然江南明心鼎沸,此二人也坐不住了,结案了上奏折:&ldo;总督参劾张伯行指使证人,诬陷大臣及私刻书籍诽谤朝政都查无实据,张伯行参劾总督受贿出卖举人功名之事也属虚妄。但张伯行心性多疑,无端参劾总督,造成督抚互劾,江南大哗,照律应予革职。
安宁轻笑道:&ldo;死无对证,杀人灭口,这不是进一步将总督受贿的事坐实了么?那皇上信谁的?
张致远看完卷宗也觉得晦暗,喝了一口茶道:&ldo;皇上将崔正的奏折留中,另外再派户部尚书、工部尚书为钦差,重新审理此案。
这二位钦差到扬州行辕后的事,安宁倒听安夫人在来信中提到过,这两位钦差到了行辕后闭门不出,谁也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两位钦差也是知道摊上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毕竟像江苏巡抚那样清正廉明不顾忌自身为国为民的官员着实不多。他们很清楚,这件案子怎么断都会惹来麻烦。如果认真察理实情,不但要得罪一个总督,还要得罪两位前任钦差。如果糙糙了结此案,江南民怨不能平息,皇帝也不会答应。&ldo;那结果呢?
张致远说了,安宁心道这两位钦差还真是八面玲珑,原来他们只是在案卷上下功夫,想法补上原卷的破绽,然后再摆出一副雷厉风行的样子,公开审讯一批人犯,才能维持住原判,实际上也就是抱住了崔正的面子。至于张伯行,五年前还只是安徽省的一个小小的臬台,不知怎么被皇上看中才青云直上连升三级,许多人对他心怀嫉妒,拿掉他并没有什么后患可虑。说来说去不过是维持原判,牺牲掉张伯行。
事实也是如此,其实第二任钦差大人抵达扬州后,一面故弄玄虚,制造迷阵,一面早偷偷与总督沈沁串了气,叫他尽量想办法把可能出毛病的关节都堵塞好,以遮耳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