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页(2 / 2)
梨花按照计划,每次从城里回来都运了一袋一百斤左右的大米,一个月下来,家中竟多了几?千斤米,再把曾家要卖的米全都运到自家里面,每日在入夜或天还没亮的时候,一家子就轮着扛上山去。
到了十?二?月底的时候,山上粮窖已然堆了近百斛粮食,折合万斤以上,够两家人吃上几?年了。
于是这?才停了下来。
而在这?期间,梨花也找村正说了让村民屯粮的建议,村正赶紧召集村民把这?个事情交代下去,大家虽然有些?紧张,但到底也没像梨花他们家那么疯狂,最多就暂时不卖家中的粮食,至于屯粮,倒是没多大的想法。
也有几?户人家不听劝,在粮商下乡后,只留了一年的口粮,剩下的全都卖掉了。
梨花一家自然不会阻拦,反正建议是给?了,至于人家听不听,那是人家的事。
这?段时间她?每次上山挖洞或扛粮,都会顺带着砍刀,每次砍一棵树,再扛下山来,送到董芸家,用锯子锯成一截一截,等粮食屯好了,董芸小院子里的一面墙也堆满了柴火,总算不用再烧那些?烟尘大又不耐烧的秸秆。
……
向家自从被从村子里赶出去后,剩下的三亩水田和四亩山地,在刘家老太爷的巧妙操作下,顺理?成章地归入刘家名下,算起来刘家所有土地加起有五百多亩,且无需向朝廷缴纳一分一毫的税赋,只需向那位已经致仕的官老爷送点挂靠费即可,单靠这?些?土地一家子就能?过得无比滋润。
这?些?土地都是佃租给?本村和附近村子的人来种?,佃租三七分。
只是最近刘老爷却满面愁容,因为土地挂靠的那位亲家老爷提升了挂靠费,以前?一亩地收一成,如今改成三成了。
他心里不痛快,催着女儿刘大姑跟女婿吹吹枕头风,让女婿劝劝那位官老爷,看看要不就别?提这?挂靠费了。
然而,刘大姑也是愁眉不展,有苦难言。她?的丈夫新近纳了一房小妾,日日与那小妾厮混,根本不再踏入正房半步,大有冷落正妻之势。刘大姑连自己在夫家的地位都难以维系,更别?说为娘家说情了。
刘老夫人看着丈夫在跟前?走来走去,不耐烦道:“你走来走去有什么用,看得我眼花缭乱,也想不出个好办法来。”
刘老爷瞪了她?一眼:“你又懂什么,以前?咱一亩地三七分,佃农拿了三成,咱拿七成,为了不交税咱挂靠,又交了一成,那咱只剩下六成。可如今他狮子大开口,居然把挂靠费提到三成,那咱到手岂不只有四成?”
“那能?怎么办,如今地税越来越高,还都征到明年去了,你要是不挂亲家那儿,官府可就逮着咱们薅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