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页(1 / 2)

加入书签

巡抚夫人便有些发怔,巡抚皱着眉头,忽的展开:“谁叫她惹了不该惹的”

“您这是什么意思”

巡抚却并不回答径自走了出去

“松柏巷的那座房子儿子去看过了,大也宽敞,够做学堂了,教书的先生这几日也陆续聘到了几位,已经叫住在了里面,还有好几个上了些年纪的嬷嬷也都愿意过来,也只下课的时候看一会孩子,大家都愿意。”

听着弘谦都说了,权珮才点头:“那你说,我们为什么只办五到八岁孩子的学堂?而不办个更大些的比如教那些即将要科考的人,名声不是来的更快么?”

弘谦思索着道:“这些学龄前的孩子们就算办了学堂教导也并不起眼,要想等他们成才也要十几二十几年才行,额娘是刻意低调么?”

“说对了一半吧,只是为了现在不起眼不引人注目而已,但以后就不好说了。”

权珮的话弘谦也只懂了一半,权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慢慢看吧,总有明白的时候,不急在这一时半刻。”

晓月接了江洋的消息,进屋在权珮耳边低语了几句。

屋外高大的香樟树干净清爽,遮出大片的阴凉,透着江南特有的清香宁静,权珮只是微微颔首,晓月便又站在了一旁。

丫头捧了新折的山茶花进来插在一旁豆绿色的双耳瓶里,屋子便多了几分鲜活。

这位已经完全作废的姨夫人果然是受人指使,远在苏州都有京城的人想插手管一管,破坏了弘谦的名声,多少人收益?

权珮便起身进了书房,丫头磨墨,片刻之后就有小厮拿着书信去了巡抚府。

不斩断这伸手的人的几只手脚,到叫别人以为好欺负。

启蒙书院收五岁到八岁的孩子,每天晌午管一顿饭,不上课的时候有专门的嬷嬷管教,每个孩子入学都要经过考试,合格者才可以,如果家贫付不起学费,考试的要求就更严格,但只要过了学费和伙食费就都全免。

教书的先生都是当地有名的举子,以前也在大的书屋教过。

有贫穷人家冲着可以不收学费来,有些人家又冲着教书的先生来,也有一些听说那些嬷嬷们都是曾带过大户人家少爷的,便也想叫自己的孩子学上一星半点的礼仪,所以虽说刚开学,但因为这几样,到收下了三十几个学生。

五岁到六岁的一个班,六岁到七岁的一个班,七岁到八岁的一个班,每个班一个教舍两个老师,弘谦就跟在七岁到八岁的班里上学。

于是启蒙书院便有模有样的开了起来,一应开支除过学生的学费之外就从天香阁和庄子上的收入里支取。

连苏州城里所有的香料商铺几乎都到了天香阁名下,每月的收益十分可观,胤禛还总是叫人送过来银子,到根本用不上,偶尔也想就是以后待在这里也极好的,想来不会比京城的日子差什么,到多了几分清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