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仁和药堂四月中旬(2 / 2)

加入书签

统一的下面店铺、上面住宅的样式,店铺中有卖包子的,卖核桃的,卖点心的……只是听着东西卖得要更贵些。

魏平安停下脚步,待胸口平复后,观察一会儿四周,走进了一个生意惨淡的小店铺准备问路。

其他店铺人太多,店家忙,一般来说很少回答与买卖无关的问题。

“伯伯好,你知道北直门附近有哪些药堂吗?”

柜台上,中年男子一身葛布褐衫,手支撑在桌上,打着哈欠,并不理睬魏平安。

魏平安看着,然后识趣地递上三文钱。

中年男子看了眼钱,撇了一下嘴,但还是接过来,有气无力地说着,“街头往西走一百步,转到河西街,有一家回春堂,往东走三百多步,到中城翠玉坊那条街上,有一家仁和药堂。”

魏平安道谢后去到街头。

他知道古代的一步是指左右两步,一百步还不到两百米,于是先向西,看离得较近的河西街上的回春堂。

那位店家虽然看着不靠谱,但竟然给的是正确位置。

只是回春堂附近病人一个接一个,魏平安怕打扰到别人治病救人,还是选择先去另一家仁和药堂看看。

回到街头,向东进入中城翠玉坊。

沿街三百余步,魏平安看到了仁和药堂,较周围其他店铺,堪称富丽堂皇,装修明显比之前的回春堂好了不止一筹。

上下两层楼,大门口贴着两副对联,上面仁和堂的招牌也是鎏金样式的,闪闪发光。

只是药堂内明显冷清。

甚至只有一个束发童子在里面,他看着比魏平安高一个个头,拿着书坐在柜台一旁的小凳上,一手托着书,另一只手拿着笔在纸上写写划划。

魏平安喊了好几声都无人回应,只得先进去,想直接叫那名正看书的童子的。

“好难啊!怎么这么难……”

魏平安听到童子小声嘀咕着,忍不住凑过去看,只见书上一堆繁体字,他勉强解读了出来: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幸亏这个葭字是本字、无繁体,而他又学过《蒹葭》,知道葭是芦苇的意思,否则连这个葭都会一脸懵。

魏平安心想。

随即思考起来,良久,开口道:“葭十三尺,水深十二尺。”

这是一道经典的勾股定理题,虽然魏平安早就将他的数学知识还给了高中老师,但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他还是知道的。

设葭为x尺,水深则为(x-1)尺,另一丈十尺,故水宽十尺,葭生方池中央,故葭离岸五尺,用勾股定理可得x为十三尺,故葭为十三尺,水深十二尺。

魏平安一边思索一边斟酌用词,“方池一丈,芦苇在中央,高出水面一尺,所以芦苇离岸五尺,水深为芦苇长去掉一尺,如此……”

魏平安停下,有些懵然,他只知道勾股定理,但如何解释这个原理,他一个学汉语言文学的真不懂。

正思索之间,却见童子一拍手,恍然大悟。

“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用的是《周髀算经》里的勾股法?”

魏平安更加懵然,而后坚定地回答。

“是勾股之法。”

《周髀算经》他好像听说过,面前童子这么坚定,想来应该正是出自这里。

童子听着眼前一亮,想要继续讨论,“《周髀算经》中……”

“大哥哥,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这些里面哪些是药材,药堂里面收不收?”

眼见童子还要说下去,魏平安立马打断,做个基础一点的数学题他还行,《周髀算经》他真不懂,再说下去他的皮就要被扒开了。

“你是在叫我?大哥哥?”童子有些疑惑。

“是啊。”魏平安没有多想,注意力全在衣服里的药草上。

只见他小心地把衣服里的药草拿出来,铺成一片。

“好吧,我来看看。”童子无奈地蹲下查看。

紧接着就皱着眉,轻而易举地就挑出一半分出去,“这些不是药材。”

然后指着剩下的那些,一一解答。

“这个是仙茅的茎叶,仙茅补肾阳、体虚,可惜这已经长开了,仙茅要重阳后采的根……还有刚挑出去的相似的,那几株采错了,是棕榈幼苗,以后采收时小心。”

“这些是麦冬的叶子,但入药的是根块,麦冬养阴补虚、清热助眠,四五月份正好可以采收,如果要药效更好还是等秋后采收,可惜仁和堂收次品药的价钱低。”

“这个是续断的花茎,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秋后采收,需要根茎,药效好的少,药堂里常缺。”

“这是川芎的茎叶,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