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苎麻与飞蓬(1 / 2)

加入书签

《农门贵子(科举)》全本免费阅读.cc

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翌日。

山上树丛繁多,又正逢夏雨时节,潮湿泥泞,青苔遍布。

故而魏平安一大早起来,便换上耐脏的旧衣裳,又拎起拿来装药草的大布袋,催促着打算上山。

虽说今日十五学堂休假一天,但午后还要赶回县上,只能尽早上山探寻。

为此,昨夜他入梦做完十遍《千字文》的读背任务后,又恶补了一番关于常见药材的资料。

除了之前见过的现代风格的《三百味常用药材选(附图)》,魏平安也开始啃起来资料库中的古籍影印版资源,像是《本草求真》《本草图经》的刻本。

幸亏在他夜以继日的努力下,魏平安对繁体字越来越熟悉。

又加上前世的基础,魏平安直接看古籍虽仍有不懂的字词,但把那些字词连蒙带猜,已然可以看完一本古籍中的大部分内容。

又收获不少知识。

“安哥儿,把绳子套好,前几日下了场雨,钻山林子的路上到处滑溜溜的,一会儿你就顺着绳子,让你爹拉你上来。”魏六三提醒道。

魏平安回过神来。

从魏家小院上后山最近的路有三条。

只是一条要经过邻居二叔爷家,上去石头青苔多,太滑;一条又因为才下过雨不久,树荫茂密,积水难干,泥泞不堪;唯有从魏家沿山土地上去的路,因着后几日树丛低矮、风吹日晒,才算好走些。

但魏家仍然不放心,随行的除了见多识广、熟悉山林的爷爷魏六三,还有力强力壮帮忙背背篓的他爹魏元仲。

“阿爷,我知道了。”

魏平安回答道,然后将拴牢在手腕的绳索紧了紧,虽然有些影响一会儿采药草,但毕竟还是小命要紧。

不过,他对此次上山也是满怀希望。

之前他用草编的小动物换取村里同辈孩童帮忙寻找药草,但其中大部分药草还是在家附近找的,最多也就刚靠近山林的地方,本身可找到的药材就少。

如今能自己上山,他又知道更多,预计此次至少也能多发现几种药材。

不一会儿。

三人的衣裳便被小路两边杂草上的晨露打湿,魏平安也来到他们之前最先种的那片土地。

当初因为朝廷下的劝桑令,太叔公又千叮咛万嘱咐魏家村里的人,魏家便在这边匀出三亩地,拿来种上规定的桑树、苎麻和木棉。

当时四月,现在已至七月。

种下的桑树、木棉都还小,恐怕要隔个三四年才长成,倒是一地之隔的苎麻,如今已是绿绿葱葱一大片,仅根茎部分都比魏平安高了。

本打算直接走过,可看着自家这三亩地,魏六三还是忍不住叹气:“三亩地啊,就这么白费了,这要拿来种大豆,年末又能多囤些粮食。”

虽然魏家村这些年少有大灾大难,但魏六三还是会想起儿时。

那时候的县令官差都不是个人,欺男霸女,征收重税,无恶不作,他们家每年的粮食几乎全被拿出去缴税,当时家里就靠着这些大豆度过几个月,剩下就靠山上的野草树皮过日子。

直到后来,一伙儿官军来到桐乡县上,杀得人头滚滚,就传什么天下易主、大兴初立、建元承天之类的话。

自那以后,日子才逐渐好过起来。

直到现在,虽然大豆不是他们家主要吃的粮食,但魏六三还是习惯性地带上魏家人种上一些,堆积起来。

也因为儿时的遭遇,魏六三还清晰记得当时官军传颂的年号是“承天”,后来呀过了好久好久,大概大孙子出生时,太叔公从县上回来告诉大家,年号改成“永安”,三孙子出生时,又改成“盛元”。

魏六三思虑着,手上也整理起间种在地里的大豆苗。

这些大豆苗因为被邻近的苎麻抢夺营养,倒是显得有点稀疏,而且豆荚看着大多也是干瘪的,惹得魏六三又是一阵心疼。

如果朝廷不规定种植桑麻棉,那该多好,这三亩地拿来点些豆苗又能吃段时间。

另一边。

如今药材知识又丰富许多的魏平安却只是看着面前的桑麻棉说道:“阿爷,爹,这些以后好像都可以入药,只是不知道药堂收不收。”

他最近看的药书里面记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