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0页(2 / 2)

加入书签

哼。

云糯小脸红了红,“谁让你上次那么狠,我害怕。”

“我轻点。”

“不是轻不轻点的问题。”

他灼灼的注视中,云糯生无可恋地憋出一句,“是太累了,感觉比在急诊救人还累,以后,能不能把时间,缩短那么一点点。”

周崇月:??

半晌,他将她脑袋揉进怀里,轻叹:“抱歉,这个可能办不到。”

“为什么?”云糯不解。

面对女孩天真困惑的眼神,周崇月心里五味陈杂。

但同时,他不得不开始重视起,她在某方面的诉求和体验感。

尤其,是在工作日的晚上,是否真的要考虑,尽量少占用她的休息时间。

周崇月生平第一次,对自己不懂节制的行为,而产生深深的怀疑和内疚。

-

时光流转,云糯在急诊的日子,很快迎来了尾声。

月底同一天,由南熙集团赞助的中外医学交流会,以及5g医疗远程学术会议,在南大附属医院行政三楼如期举办。

当天,参与会议的有,来自德日美等五国代表团,南熙董事长携省医疗协会主席亲临附属现场,院长全程同行,本地新闻网实时播报,一时间在医学领域引起不少的关注和轰动。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崇月,作为主讲人,在线演示,并对脑动脉瘤患者,成功实现远程密网支架的释放及术后随访方案。

会议现场,主讲人沉着冷静的嗓音,隔着大屏幕传来。

患者男性,52岁。查体发现颅内动脉瘤3月余。

患者3个月前查体行头部ct发现颅内占位,进一步行cta发现颅内巨大动脉瘤,偶伴轻度头痛,无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视物不清、复视等情况,就诊于我院。

头部ct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瘤壁可见钙化斑,右侧大脑中动脉较左侧细。

阐述完病人基本情况,周崇月偏头,“注入造影剂。”

接到指示的助手,开始有条不紊地冒烟。

随着造影剂注入,影像上交织的血管立刻变得清晰起来。

“从造影来看,实际情况只会更复杂。”

周崇月接过导丝,继续道:“介入治疗刚被运用于脑外科的时候,这类型的动脉瘤非常棘手,以前的手术方案一般都是进行填充栓塞,但临床证明,其术后愈合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时,大屏幕切换到3d产品展示画面,主讲人的声音接着传来。

“而今天,我们选择尝试第三代密网支架,完全释放后,它的金属覆盖率与普通颅内支架相比,是后者的三倍。

相比前两代只有一次释放机会,第三代则允许在释放不超过百分之九十后回收,最多允许三次完全回收后重新植入。多次磨合的机会,能让支架与血管壁完全紧密的贴合。”

旁边助手提醒,“周医生,到颈动脉处了。”

这个位置的血管,狭窄且又弯曲,寻常导丝很难顺利通过。

但周崇月做起来,却显得容易很多。这不仅得益于他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和他自身高超的手术技巧有关。

最后,沿中间导管送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头端定位后稳定释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