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自有妙计(2 / 2)
皇上英明神武,岂会被一个下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太监说的不错,对皇帝来说,权势就是命根子,谁敢打他的主意,那就是大逆不道,死有余辜。
但他的错就错在,他对自己的命运看得太重,对自己的权力太过执着,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贤明能干的扶苏都被你打发去边关了,倒是那个没什么本事的幼子胡亥他倒是放心得很。”
嬴政默然不语。
是的,即使是他,也不想把权力交给别人,在嬴家看来,他至少还能再做数十年,根本不需要立储。
但很明显,他的病死得太突然了。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惨剧。
所以大秦之所以会被灭掉,和他有很大的关系。
嬴锋又开口道,“赵高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但他心中没有天下,也没有什么大局观。
“他能理解外部的利益格局和人员构成,但他并不理解表面上的权力支持。”
“他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去评判一个人,他会说一些让人觉得很有道理的话,但他不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好人。”
“他让胡亥铲除了所有的兄弟姐妹,这样做,固然能斩断皇位的隐患,也能让他的权势和威望,在权势面前崩塌。”
“他虽然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意识到对方的弱点,但在人情世故上,他还是不能完全信任,只能依靠自己的亲信,和一群乌合之众。
结果他在长城上被吓破了胆,逼得章邯造反,这才断了他的后路。”
“被恐惧控制的人,或许会变得更加谨慎,但归根结底,还是会担心自己的安危,无法打开更大的局面。
赵高或许能看出一些东西,但他没有足够的自信。”
他能看出赵高的意图,但却无法做到。
赵高算虽然不是什么顶尖的军师,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他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这就是他的风格。
那些口口声声说要载入史册的人,都是傻子,如果再给他们一把武器,那就更糟糕了。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事实上,太监的专权,并不是每个王朝都能做到的。
一、高度集中;二、二、拥有最大权利的人,头脑简单。
三、在中央集权的制度下,皇帝并不相信自己的臣子,更相信自己的奴仆。
因为当皇帝的,就是怕臣子们树立了威信,从而影响到他的统治。
因此,皇上对于自己的臣子,一直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不过,奴仆倒是轻松了不少,毕竟是给自己干活,朝夕相处,那就是一家人了。
而且在情感上,比起那些表面上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大臣们,要更加的亲近。
如果皇上登基时已经成年,那太监就翻不出什么浪花来了,若是皇上年轻,又或是心智不全,那就是祸害!
有秦皇,有汉武,有唐宗,有宋祖,没有一个太监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插手政事,严禁宦官们阅读典籍,但他的权力太大了,给宦官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朱元璋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但他的后人就不行了,他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没有什么人生阅历,也不知道百姓的疾苦,所以他很难接受那些看起来很严肃的官员们的话,反而更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很了解他们,也很亲切。
于是,大明军神朱祁镇时代的太监,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的太监,“二八三”
,都是利用了皇上年轻,不能自主决断,把持朝政,为祸一方的局面。
嬴政听了嬴锋的话,也是羞愧难当。
一如嬴风所说,姒文命的权力,的确是太大了一些。
若是扶苏反驳,只怕他真的会被送到边境去。
但是和胡亥被流放到边陲不同,嬴政从嬴风的话中知道,他把扶苏送到了边关,其实就是让他和蒙恬住在一起。
这也是为了让扶苏和蒙恬搞好关系,毕竟蒙恬是他最信任的人。
所以,他把扶苏流放到这里,也算是对扶苏的一种锻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