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3第43章(2 / 2)

加入书签

王贲和蒙恬待孙膑礼貌而又客气,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孙膑表明,孙膑没有说“不”的余地。

“王上……来自后世的秦王么?”孙膑将眼前这两个人好生打量了一番,见他们都有大将之风,不由感慨道:“看样子,后世的秦国,当真人才济济。”

“既然先生看出了这一点,何不入秦,为我秦国国君效力?”王贲和蒙恬傲然道:“往后,这天下,是我秦国的天下!”

孙膑怔了怔。

这两名来自后世的秦国将领,该是何等的自信,才能说出这番话来?

后世,秦国强大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能将天下视作囊中之物?

在孙膑沉思期间,王贲与蒙恬并未开口,他们给与了这名兵家大才足够的尊敬。

孙膑最为出名的,除了“桂陵之战”(“围魏救赵”由此战而来)与“马陵之战”这两场奠定齐国霸业的战役,便是一场比赛。

他为田忌出谋划策,利用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对战,而后又利用上等马战胜了齐威王的中等马,利用中等马战胜了齐威王的下等马。

孙膑的这一策略,充分表明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该如何扬长避短。同时,也表明了在敌我实力差距不那么悬殊的情况下,恰当的策略能够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假使对战双方的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己方最精锐的士兵,也战胜不了对面的普通士兵,那么,很多策略就难以奏效了。

王贲和蒙恬熟读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等书都是他们的必读之作。

除此之外,他们还详细地了解过与这些人有关的重要战役。

时人兴许不了解孙膑的才干,他们眼见着齐威王居然如此重用一个残疾人,甚至还在嘀咕齐威王是不是昏了头,但王贲与蒙恬绝对不会轻视孙膑的能耐。

在王贲与蒙恬出发之前,秦王政曾向他们下达命令,如果孙膑在战场,务必要将孙膑“请”回秦国,王贲和蒙恬也丝毫不觉得自家君王是在小题大做。

秦孝公手底下缺乏名将,他们要是能够将孙膑拐回秦国,可就为秦孝公解决了一大难题。退一万步说,像孙膑这样的将才,即使他不愿意为秦国所用,也不能让他继续为其他国家效力。

孙膑看了看王贲和蒙恬,又看了看远处尚在作战的齐军:“现在,膑就在你们的掌控之中。即使膑说,膑不愿随你们入秦,你们只怕也不会答应吧?”

“这是自然。先生果然是聪明人,像先生这样的大才,一定要留在秦地,我们王上才能安心。”

这番话,既肯定了孙膑的才干,又表明了秦国国君对孙膑的势在必得。

当初,孙膑被庞涓所害,一心想要在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同时,找庞涓报仇雪恨。在他看来,国力日益强盛的齐国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那时的孙膑,完全不曾考虑过秦国。他如何会知晓,在不久的将来,秦国竟能给六国带来这么大的威胁?

蒙恬见孙膑对于入秦一事并不十分排斥,又道:“齐王能给予先生的,我秦国国君也同样能给予先生,先生何必执着于齐国?”

“齐人毕竟对膑有救命之恩。”孙膑道。

当初,孙膑初出茅庐,师兄庞涓已在魏国混出了名头。庞涓邀请他入魏为官,孙膑欣然同意。谁知,这竟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庞涓邀请孙膑入魏,并不是为了提携这个师弟,也不是为了让魏国变得强大起来。

庞涓深知孙膑的才干远胜于自己,他怕孙膑有朝一日在魏惠王面前崭露头角,取代自己的地位,更怕孙膑去辅佐别的国君,与他所在的魏国为敌。于是,他决定对孙膑动手。

孙膑一进入魏国,就被庞涓派来的人秘密监视了起来。

没过多久,庞涓就找理由将孙膑下了狱。

在狱中,孙膑被砍去了双足,又被人在脸上刺字。

接受完严酷刑罚之后的孙膑奄奄一息,幸亏那时,齐国使者见他谈吐不凡,偷偷找人来给他疗伤,并将他运回了齐国。否则,孙膑早就性命不保了。

齐威王是孙膑的伯乐,齐人更是对孙膑有救命之恩。正因如此,孙膑无法轻易舍弃齐国。

“齐国为我秦国保住了先生的性命,我秦国自当派人送礼感谢齐国国君。”

孙膑:“……”

齐人救了他,与秦人有什么关系?说得好像齐国是在为秦国保管人才似的。

“我秦国求贤若渴,必不会让先生为难。”蒙恬对孙膑道:“如果先生答应效忠于我秦国,往后十年,除非齐王攻打我秦国,否则我秦国绝不会主动对齐国用兵。”

仅凭蒙恬,当然无法给出这样的承诺来,授意他这么说的,当然是秦王政。

秦王政这么说,看似对齐国颇为有利,实际上对秦国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秦国刚刚进行了第一次变法。接下来,秦国君臣要做的,就是巩固秦法,并着手开始进行第二次变法。

与其他国家相比,嬴渠梁时期的秦国,面积太小,人口太少。为了吸引其他诸侯国的百姓入秦,嬴渠梁下达了诏令:“其他诸侯国来秦者,立刻免除三代人的徭役、赋税。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沼泽,十年不收取任何赋税。①”

也就是说,秦国起码要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来开垦荒地,发展国力。

之后,秦国还需要平定周边的国家,特别是拿下巴蜀之地,得到当地的盐池、粮食和人力,为日后东出函谷做准备。

对于嬴渠梁来说,在接下来的十年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