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4章 付出与回报(2 / 2)

加入书签

老赵觉得,很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似乎像一台银行的ATM机,家长是一台提供金钱服务的机器。平时,孩子并不需要与你有太多的交流,需要钱的时候,取就是了,取钱的时候仅仅是短暂的交流:指令输入密码,取了钱就离开,而不会对你这台机器有任何的牵挂。

看上去确实有问题,因为家长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老赵觉得这是负相关,也就是说,家长的付出,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回报。同样,对于这些中国孩子也是负相关,他们得到的很多,但给予父母的回报却很少。

即使赵子衿自己曾经顽劣和放荡不羁,但受到基因传承的影响,他也完全认同,作为父母为孩子付出可以无怨无悔,他觉得这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这种思维模式也几乎是中国家长,据说甚至也是亚洲许多国家家长的思维方式,比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

国内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投入,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子女的教育上,期望孩子通过良好的教育取得成功。国内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都有较高期望,希望孩子在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所以,国内的家长十分注重学校的排名,也非常看重学校的名气,他们认为,名校是培养孩子成功的标志(当然这也是全人类的通用想法之一,但中国家长更注重)。

所以,为了孩子的成功,国内家长愿意付出更多,无论金钱、时间和精力,甚至自己的一切。

付出是否真的就无怨无悔?

其实未必。

从国内很多家长的行为模式可以看出,这些付出其实是需要孩子有回应的。因此,国内的家长恐怕更强调孩子的对于自己的服从和守规矩,他们当然希望孩子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