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回城2(1 / 2)
说起杨昭,徐唐二人都不算不熟。徐显是其上司堂官,同在户部任职,平日里少不得交道。而唐祁则是因着沈舜。
当年黄钧万贪墨西北军饷一案累得他沈子坤急急忙忙借了丁忧往家赶,行至半路,时任江宁知府的杨昭又一封急递来报沈拂失踪,祸事连连把个拖家带口的沈家大郎急得差点去跳河,只得半夜遣人去黄州寻他来相助,这才有了刘溪?后头东翻西腾的事。
而后他自淮西调入京城,又领职方司,一路多方走动,多少也听过此人清名。可他死在这么个当口上,抛开旁的不提,但这清名究竟有多清,委实难说。
此刻,晓风茶寮的头单间里俱是一片静默。徐定简短将那杨昭之死禀报之后便退了出去,房中茶汤依旧如沸,隔着矮几上的浓雾,唐祁的心中已是思虑万千。
徐显忍着心中的情绪打破了沉默:“为何上吊,究竟是‘真上吊’还是‘被上吊’,一时还真不好说。”他语气肯定,“全看上头怎么说了。”
“是啊。”
今日,徐显照常在户部办公,一整日未见杨昭却也不稀奇,仓司郎中常有去下头库房对账督工的时候。他这么想,其他人自然也这么想。可到了天黑,杨家夫人和下人这么一对,才发现自家老爷消失了一整天,这才着了急。四下寻找,竟然在书房寻着了尸体。
据徐定说,等发现了挂在房梁上的杨昭时,身子早就僵了些许。刑部的人到了堂口粗略一瞧,身上别处未见伤口,便初步断定他死于自杀,咽气至少是在两个时辰前,其余的一时也瞧不出个所以然。
而那杨府的人也似是全然没料到会有此一遭。
一看素日里四平八稳的官人说没就没,杨家大夫人当即就晕了去。老爷一死,夫人一晕,府中上下立马一片乱成一团,那小厮鞋都跑飞了,才急急请来郎中给夫人扎针才醒来神。杨夫人一睁眼又恰逢刑部的人闻风而至,堂中围着老杨那孤零零的尸体是乌压压的一片人,那刑部郎官黑着张脸逮着人就硬声发问,一边问手里还一边记着本儿。
杨夫人哪见得这阵势,官人离世心中本就悲戚欲绝,一瞧那刑部郎官阎罗似的一张面,一问一喝,没两下却又晕了去。那时郎中已走,好在仵作在场,只好上来给她再来了几针。
太平盛世天子脚下,谁能想到还能弄出这种事?
“他自延嘉八年调入户部至今,也没听说有什么参他的本子,怎地就偏偏在这时候出了这档子事?”徐显抬眼瞥向唐祁,这一问却不是真正的发问,而是一种肯定。
一切都要从巡田说起。
巡田一事由来已久,只因耗时长,往往流于形式,上一轮的巡田还是十年前。
而这回却也是赶了巧。恰逢年初百官自陈,一个叫吕光年的谏官却上疏痛陈土地兼并之沉疴,哀叹民生之多艰,洋洋洒洒的千字文直接递到了皇帝案前。
那千字文大体是说,天下田税庸贡皆有定数,不是在你兜里,就是在我兜里。但因近年来寄田抛荒之风盛行,苛捐杂税也好,轻徭薄赋也罢,省下来的钱没落到百姓兜里便罢了,可交上去的要在地方上世家宗亲嘴里过一道关,也没到两库里。
后来这封奏疏皇帝特意在早朝时在百官面前提了一提,遂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口舌之争,最后嘛,既是沉疴,自然落了个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
可没过多久,这吕光年的第二封奏疏就又来了。这回他说的却是去年江宁府下峡山村的农户因抗税被打死的故事。
故事虽小,却有大文章。
苦主乃是一七旬何伯,是峡山村里的老庄户,家有薄田十五亩,却常年拖欠田赋,借了新米还旧米。到了今年恰逢税关换帅,新长官上任便要一清旧账,把整个税关的人都换了个遍,这回便是拖无可拖了,那几个新来的税吏更是日日追着何老伯,要他一笔还清。
税关收税的依据是田博登记册上的人头数和田亩数,但其中的隐情是这个数目已有五年未变。而那何老伯一家六口,五年前因瘟疫死了娘妻还有小儿子,大前年西北前线来抽兵,大儿子和二儿子又一去不复返,人都没了一年多,抚慰金却没个动静。如此一来,十五亩田地早就无力耕种,只得抛的抛,寄的寄,堪堪撂在那处。
所以这何家哪里有什么人?又哪里有什么田呢?登记簿上的何家可谓是小富中农,但实际上乃是绝了户的四壁光秃秃。
但新来的税吏却只管办自己的差,一句“照章办事”堵得何老伯捶胸顿足哭天抢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几人在闹市上推推搡搡间,老伯又摔折了腿。
可税关的人仍是不管,并说只要他还有口气,那该收的子是绝对不会少的。老头逼急了,几日之后,心一横门一锁,头举血书当街呼走奔号。
当时正是冬月的最后几日,满大街的人采买年货东走西窜,于是人人都瞧着了这等热闹。
只见巡城捕快满城的追却如何也撵不上这么个瘸腿老头,现在想想那时候那老头怕早已是抱了必死的心,因而憋着一口气一路狂奔。
到了最后,何老伯干脆一头撞死在江宁府衙司门口的石狮子上。他这一死,跟他一块儿遭过疫的村民、儿子一块儿上了前线的族亲们也都不干了,纷纷涌到了江宁府衙门口有样学样。
江宁知府许丛谦一看,这还了得?左一声欺天右一声造反,当即把那几十口人给抓了。
这事就算是暂且搁着了。要说也本不算什么大事,就是年关头里有些触霉头罢了。
可好巧不巧,偏偏让吕光年这么个毫不起眼言官晓得了,终于在今年开年之际弄到了皇帝案头,给在立储一事上毫无建言的吕大人大大扳回了一成。
尤其是这第二封奏疏,据说当中极尽对那老伯以头触狮而亡的细节描述,声情并茂得仿佛他就在现场。皇帝看完气得当朝就摔了本子,罢了那江宁知府许丛谦的官。
这才有了后头正月十五元宵宴上皇帝选派十六位巡田御史下江淮一说。
数日来,御史的密札来回急递,各方闻风而动,这上下的动作自是不小,三个多月过去,眉目渐显,但到底没出什么大动静。
就在多数人以为这又将是一场暗潮汹涌终归粉饰太平的时候,动静来了,头一个赔进去的就是江宁的前主政官。
现任上的事波及到了前任,那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一个巡田,短短仨月,罢了现任死了前任,这不是拔出萝卜带出泥是什么呢?
今日之后,杨昭的死传出去必定是满朝惶然。
头一个吃了一记闷棍的人,就是杨昭目前的顶头上司徐显。一个整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僚和下属突然就这么横死了,他怎能置之度外呢?
多年的官场浸淫让他尚能稳住阵脚,但此刻他的内心却不无担忧。他放下茶杯稳了稳神,才开口说了句:“山雨欲来啊,亦?,我看这回老二是下狠手了。”
虽然眼下杨昭死因未明,但他死在这个时候,所涉的地点又是江宁,确实不能再算作巧合。他一死,受其害的唯有太子,那这始作俑者他自然第一个想到了二皇子李怡。
但唐祁却心生疑虑。他想了想,斟酌着问道:“如此明显之举,会是二皇子吗?”
在他看来,杨昭的死既然牵扯到了江宁一代,自然就不可以官员枉死的寻常案件而论,是谁下的手委实难说。而他的死究竟如了谁的意,如了什么意,也是尚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授意之人一定是个经验老道的高手。
徐显瞧他的面色始终如常,那暗沉的眸光中更是泛出一丝不以为然。他不晓得这小子究竟是不明白这事有多大,还是心中另有计较,可无论如何,这档口他也没功夫跟他打哑谜了,当即冷哼着开了口:
“不然呢?你不是也晓得了么,那吕光年明摆着是曹让的人!”曹让的人弹劾太子的人,这还消说?
没错,当初巡田一事一出,他便迅速着人查了查这位头铁又名不见经传的言官。
吕光年,延嘉初进士,二甲八十五名,先入翰林跟学。虽名次不怎么地,但擅长骂人也擅长捧人,所以运道不错,被当时的礼部尚书桂清看上了,就入礼部做个了贴身书办。
前几年桂清告老还乡,又把他弄去了御史台,充分发挥骂人天赋,可谓是人尽其才。
要说这桂尚书能力平平,但为人不错。对文相言听计从,对下属安排得当有着落,对子女家教亦是甚上心,家中三子一女,亲事谈的都不错,其中小女儿便嫁给了曹让妻舅的儿子。
这便是徐显言明这吕光年为“曹氏马前卒”的重要依据。
要说吕光年擅长骂人,可作为言官,这么些年他委实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得意之作,弹劾的次数少得可怜,仿佛是混日子一般。
可徒然一出手,就弄出个满城风雨。
如此一鸣惊人,在唐祁看来,就更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对头了。可眼看着死了下属、死了同党的老徐急得不在那方,他又不便过于置之度外,于是只得耐着性子细细说道:
“鹤眠兄稍安勿躁。”他说着,手上麻利取过了徐显手中的空杯,又沏好了一泡新茶:“正是因为这太明显,我才总觉得有些不对。”顿了顿,又说了句,“这么做,没道理成行。说是巧合……却也……”
话没说完,徐显便打断了他:“亦?,你怎会如此天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