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9章(2 / 2)

加入书签

-

“这事儿在长春院传开后,小倌们都觉得匪夷所思,思来想去只能得出一个推测,那就是‘沈大人有隐疾,因为不举,只能靠窥云觑雨的方式来过干瘾’。”苏小京想了想,又补充道,“不过奇怪的是,沈大人后来就再没去过长春院了。

“因为沈大人出手大方,旁观也给了开苞的钱,小倌们实际上很盼着他来。不少人还希望以身为药,为他治一治这隐疾。所以都过去快一年了,偶尔还有人提起这事,甚至打趣说,胭脂巷那个曾经接待过沈大人的姐儿,吹得天花乱坠,搞不好接的只是正主身边成了精的刀鞘呢!”

苏晏哭笑不得,用笔杆敲了一下小京的脑袋:“我真有点后悔让你去那种地方打听消息,一下就学坏了!”

苏小京摸着脑袋笑:“说什么呢大人,还当我是小孩子不成。街对面臭豆腐摊老板的儿子,跟我一般岁数,年底都要娶亲了。”

苏晏道:“你也想娶亲?可以啊,再过两年,老爷我找人给你俩说门好亲事。”

苏小京当即抗议:“我才不要娶亲,平白多养几张嘴。就想给大人当小厮,比当一家之主舒服。”

苏晏当他小孩子说傻话,几句话把他给哄出了屋子。

小厮们走光了,剩下苏大人一个人,百般琢磨着自家那位“隐疾不举、好窥云雨”的沈兄弟。

“不能啊……”苏大人喃喃道,“怎么都说不通啊!”

-

这个疑惑一直在苏晏心底滚来滚去,最终在初月斜挂的楼顶,在临别前的缠绵中,被他假作不经意地问了出来。

当然苏晏虽屈服于现实地弯了,但直男画风根深蒂固,他是这样问的:“七郎,你觉得窥.淫癖和NTR喜好正不正常?”

然后他用了大概一百个字的篇幅,以时人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了这两个非主流性.癖。

沈柒从一开始的错愕,到后面脸绿成了离离原上草,磨着后槽牙,在他腰窝上狠咬了一口。

苏晏吃痛,又不敢叫,怕引来高楼所在的园林的主人,便气呼呼地用力捏对方的胸肌:“做什么又跟狗一样乱咬!”

沈柒被揭了短似的,有些尴尬与恼怒,回头想想当时情形,又觉得有些好笑。他把闹脾气的苏大人揉得汁.水四溢了,方才附耳低声道:“那时候,我是怕动真格时弄疼了你。”

所以才跑去长春院实地观摩学习,积累间接经验?

……不对。那时才刚认识几天,就打定主意要动真格了,多么可耻的、彻头彻尾的强盗做派!

苏晏喘气道:“所以其实你并没有这两个癖好是吧,那我就放心了。”

沈柒想求一双没听过嗯……嗯什么啊的耳朵。他威胁地拍了拍苏晏的屁股,龇牙冷笑:“娘子想玩什么花样,相公都奉陪到底,唯独一条,只能在你我之间。谁插足,我便收拾了他 哪怕不在当下,迟早有那么一日!”

苏晏仰望着天际一线月牙,恍惚想:他这是在记哪一个的仇?还是全部?

心太软的苏大人感觉将来的日子不会好过了。

第258章 番外之草里珠

养心殿内灯火通明,景隆帝与一应内阁辅臣正在议事,蓝喜悄无声息进来,附耳禀道:“豫王殿下奉召前来,正在殿外候旨。”

景隆帝颔首:“让他进来。”

豫王本来正陪着儿子和儿子的干爹在东市上看杂耍,突然被召进宫,憋了一肚子火,并怀疑皇帝派人盯梢自己,是出于嫉妒心故意搅局。

没想入了殿,看见一众正襟危坐的阁臣,他不禁怔了一下。

皇帝没与他多寒暄,直截了当地道:“来了,坐。”

豫王行礼后落座,便听皇帝说:“此番传你来,是有件未决之事,想听听你的意见。”

蓝喜送过来几页纸,豫王一见纸页卷起来的痕迹,便意识到这是军中密报,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他展开密报仔细看完,皱眉问:“大同卫都指挥使耿乐死了?什么时候的事?”

阁臣焦阳答:“三日前。消息刚刚传至朝廷。”

在三个月前,就是去岁年尾的时候,鞑靼进犯大同。

鞑靼太师脱火台亲自领兵,埋伏精锐于大虫岭,又以一百多骑老弱士兵作诱饵,引诱大同总兵林樾出城。此役,总兵林樾与副总兵中伏战死,全军溃败。

此事在朝堂上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豫王也知道。他表面上满不在乎,夜里怀着满腔怨愤,用长槊将演武场的青石地面切出一道深深的裂隙 若是自己还镇守边陲,绝不会让大同遭此轻敌之败!

脱火台纵兵杀人掠畜,所幸大军行到雁门关前,被大同卫都指挥使耿乐率军击溃,最终退回北漠去了。

朝廷向大同派驻了新的总兵与副总兵,因为二将尚需熟悉当地军务,故而让耿乐继续掌军事决议权一段时间。

结果耿乐得意忘形,仗着军功在身,迟迟不将权力交接给新任总兵,导致与两位总兵生出嫌隙。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之后,耿乐被新任总兵失手误杀。

如此堪称乌龙的事件,导致大同两位高级将领一个死于自家人之手,另一个也吃了军法,被降级迁贬。

这下好了,朝廷又不得不再调派一位新总兵与一位卫都指挥使去镇守大同。且因为边尘浮动,此次任命必须慎之又慎,兵部、吏部与内阁意见不一,所以至今还没能定下人选。

景隆帝面对臣子们呈上来的拟任名单,上面候选将领们的名字有一些眼熟,有些则陌生得很。但就算眼熟的,也很难判断每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下,以及哪个更适合镇守大同。

毕竟人非完人,能力各有长短,倘若短处正应在了大同处,岂不又是一个耿乐。

皇帝正踌躇着,忽然想起了豫王。

豫王曾镇守大同,对当地军务极为熟悉,而这些候选的将领多是有戍边经验的老将,也许他这个四弟能看出些门道来。

只不知对方肯不肯出力,还是会因此触动心结,又要说些皮里阳秋的话,负气而走。

皇帝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召来了豫王。

豫王,朕知你精通兵法,熟知军事……

皇帝心底忽然一动,转瞬抛去套路化的说辞,开口道:“老四,大同需要一位攻守兼备的总兵,你给挑挑,帮忙把把关。”

阁臣们闻言变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