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章 穿越中世纪042(1 / 2)

加入书签

《中世纪女领主》全本免费阅读.cc

洗漱整理完毕后,路易莎和侍女们一起愉快地吃了早餐??小厨房的意义就在这里,之前路易莎的餐食也由城堡厨房供应的时候,她虽然也可以要求吃早餐,但总是太‘显眼’了。一般也就是喝点牛奶燕麦粥什么的,钻‘液体不会打破斋戒’的漏洞。

啤酒粥都可以,没道理牛奶燕麦粥不行。

现在有小厨房,还是心腹让娜在管理,那就随意多了,丰富营养的早餐搞起来!

不只是早餐,除非是特殊情况,路易莎的午餐也是在塔楼吃,由小厨房供应的。算起来,只有晚餐这个正餐,一定要去城堡礼堂,和所有人一起吃。正好晚餐应该少吃一些,路易莎就把这当做是克制饮食的天然机会了,倒不为难。

不是她太严格,小小年纪就节食。而是这时贵族们的饮食普遍油腻!这大概也是此时贵族们年轻时还好,年长之后新陈代谢效率下来,立刻发福的原因吧。

即使路易莎日常已经很注意饮食均衡健康了,也难免受环境影响,相比起上辈子还是油腻了不少。而且她现在可是青春期,她可不想青春期肥胖,之后恢复健康体型的难度立刻加倍!

其实她已经不怎么在意长胖的问题了,一方面是古代社会,普遍不会追求纤细的审美。哪怕历史记载以‘苗条’为美的时代与地区,那也和现代人的‘瘦’不是一回事,那是有肉的!用现代科学的计算标准,也绝对在‘健康’区间内。

而不少现代人眼里的标准身材,用相应公式去计算,绝对要到‘消瘦’的区间了。

另一方面,这也算是白种人的优势吧,五官更加立体,胖一些其实看不太出来。现代很多西方‘肥胖人士’,体重说出来很惊人,华夏人看着也还好,就说他们是不胖脸??这话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实际就是立体五官带来的一个好处。

路易莎其实也是普通人心性,除非是绝不能妥协的部分,不然多数时候也会受环境影响。所以外界对女性身材要求宽松,她的心也就放宽了她只是需要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注意不让自己‘肥胖’。

呃,丰满也不行,她有着上辈子的审美,虽然不偏好排骨精,但也更喜欢苗条的自己(字面意义上的苗条)??如果是此时的‘丰满’的话,就比后世的肉感还要稍多一些。例如罗兰西地区,就普遍

更喜欢丰满的美女。

瓦松的话,要偏苗条这一派一些.

当然,无论丰满、苗条,其实都不夸张,不会说以胖为美,或者瘦成一道闪电。重点还是,看起来是好看的,然后才谈得到是哪种美。

这就像是唐代,总说是‘以胖为美’,其实哪怕是唐代,也只有盛期不算长的一段时间以丰腴为美!但这也不是说养的胖胖的,大家就觉得是美女了,而是丰满起来依旧很美,或者更美,大家才觉得是美女。

就像路易莎上辈子看过的,老电影里的杨贵妃,即使女演员增肥几十斤,五官依旧明艳、线条清晰,脸庞到下巴还是收敛的这才是有说服力的杨贵妃!

等到吃完早餐,昨天请假了的雨果夫人才出现。路易莎还有些意外,以为这一次她得过几天才回来。

雨果夫人带了一个盒子过来,似乎是有东西给路易莎。

“这是一个慕伯汉商人送来的,想走我的路子卖给您。”雨果夫人倒也没藏着掖着,讲清楚了东西的来历,以及这件事背后的逻辑。无非就是雨果夫人是路易莎身边的红人,一些想和布鲁多宫廷做生意,但没有门路,这就找上来了。

此时各大宫廷的生意都是由有数的大商人把持的,没有挤进去的,除非他的商品是独门的,不然还真难搞。雨果夫人这种门路,算是低投入高回报的了??女继承人身边的侍女,要价可没有那些老爷们高!而一旦走通了,效果是一样的。

“是什么?慕伯汉的商人吗?我记得他们北方低地城市的金匠技术很棒。”路易莎捧场地说。

慕伯汉地区的话,整体发展是不如瓦松的。但由于北方低地城市有地利之便,工商业发展的很快。加上城市独立性高,颇为吸引工匠,也有一些地方能有出色的商品。

“是玻璃镜。”雨果夫人一边说着,打开了女仆捧着的盒子。

盒子里装着一面凸镜,其他人见到这面镜子便发出了低低的赞叹声。海莲娜还好奇地凑近了一些:“哦,这个我知道,尼斯共和国,还有纽伦堡,这两座城市争相生产优质的玻璃镜。这是纽伦堡的产品,他们喜欢做成凸镜,尼斯共和国则喜欢平面镜。”

纽伦堡就是慕伯汉地区,北方低地城市之一,那里以工匠技艺精湛闻名。路易莎还记得,那儿的盔甲、

锁头什么的,非常有名,行销各地。

“不是他们喜欢,而是工艺决定的。”路易莎拿起那面镜子,发现非常沉重。

其实镜子本身并不大,中间的镜芯和后世梳妆台上放的支架小镜子差不多大。不过这面镜子有一个很大的、纹样精美的青铜镜框,一下就压手了。

路易莎知道,这种玻璃镜在此时,这就算大的了。此时的玻璃镜,与其说是一种实用器,更多时候是当珠宝用的。小小一块,女人嵌在挂坠盒里,男人镶在剑鞘上,显示着镜子的主人雄厚财力与不凡品味。

所以,这么大的镜框,和后世给钻石或别的贵价宝石周围镶一圈碎钻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显大。

“纽伦堡的工匠制作玻璃镜时,会像制作普通玻璃器一样,先吹成玻璃球,再倒进去金属溶液。等金属附着在玻璃球内壁后,将球顶切割下来,就是一面凸镜了。”

可以想象,此时吹制玻璃器,玻璃球大小是有极限的,切割下来的球顶盖则只会更小。

路易莎对此还真有一些了解,她曾经刷到过一个讲名画的视频,那幅画画了一对夫妇,夫妇身后墙壁上,位于视觉中心的位置就是一面凸镜。经过讲解路易莎才知道,当时凸镜是非常流行的,和平面玻璃镜不相上下。平面玻璃镜彻底打败凸镜,已经是非常近代的事了。

“为什么要制作凸镜呢?这镜子倒是很棒,比我们平时使用的要清晰但凸镜里,人影就变形了。”有个侍女不解道。

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西方和华夏一样都主要使用金属镜。即金属片打磨抛光,由此能照见人影。具体来说,西方主要用青铜,另外如果足够有钱的话,也可以使用颜色更加素净的白银磨镜子。路易莎就有一个手柄镜,完全是银制的。

“或许是因为平面玻璃镜很难完全平滑,透明度也不够。”路易莎猜测着说。

这也不是瞎说的,之前她因为不满意塔楼玻璃窗用小块小块的‘王冠玻璃’拼成,想要搞平板大玻璃。由此接触到了玻璃工坊,甚至还让雷欧大师的学徒,不,现在不能说是学徒了,应该说机械设计师莱昂,试制了玻璃压延机。

由此,对此时的平板玻璃也算有些了解了。

此时说起平板玻璃,不是王冠玻璃,就是宽片玻璃。王冠玻璃

的问题在于,因为要避开中心的‘冠结’,以及靠近‘冠结’又厚,又极不平滑的部分,会被切割得很小。所以玻璃窗才要用铅条做玻璃边框,拼到窗户上。

宽片玻璃相对王冠玻璃,倒是能做大不少了,但宽片玻璃的制作方式就决定开了它特别厚、内部轨迹线明显、气泡多,总之就是透明度差!如果说表面不平整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人工打磨挽回,那这些问题就是无法可想了。

在制作镜子上,这恰恰又是致命的.这样一想,很长时间内,平面玻璃镜都和缺陷明显(人影变形)的凸镜旗鼓相当,似乎也不奇怪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