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未尝不可(2 / 2)
苏晨笑着回应:“郭老师说得对,‘运十’是个百吨级的巨无霸,即便按照四引擎的方案,每台发动机至少得有8000公斤的推力才行。
但我没说要继续‘运十’啊,我之前说了,我的想法是‘飞机停,人才不停’。依我看,‘运十’太过超前,暂时搁置也未尝不可。
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工业实力,搞个小一号的客机。按照我的思路,这飞机的参数可以这样设定:”
咱们搞个载客不超过一百人的飞机,机身长度大概三十米,经济巡航速度八百公里每小时,空重二十吨上下,最大起飞重量四十吨左右,商业载重八到九吨,也就是载个八九十号乘客,能一口气飞三千公里。
这样的飞机,用两台“斯贝”民用版,推力五千公斤左右的,应该绰绰有余,满足咱们华夏国内民航需求,应该没问题。
而且,这款飞机的尺寸,特别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的需求。毕竟,国土广袤的国家屈指可数,大多数穷国对国内航线的飞机,航程和载客量要求不高,他们更看重性价比,这样一来,市场潜力巨大。
最关键的是,这飞机的大小,跟咱们的“h6”差不多,比“运十”要求低多了。以咱们现有的工业实力,完全有可能搞定。
等咱们技术、用户群、工业能力都上去了,再搞更大号的,不更实际吗?这样,那些搞“运十”的人才和积累的新材料、新工艺,就不会白白浪费了。
郭伟强心里默默算了算,发现苏晨说的参数还挺靠谱。仔细一琢磨,咦,这飞机怎么那么眼熟?他抬头疑惑地问:“苏晨,你说的这飞机参数,怎么跟不列颠的‘bac’那么像?”
哎呀,抄袭露馅了,苏晨尴尬地挠了挠后脑勺。不过,他脸皮厚是出了名的,面不改色心不跳:“郭老师,你还真说对了。
我在《航空知识》上看过‘bac’的介绍,觉得特适合咱们国家现状,所以多留意了下。班门弄斧,让您见笑了。”
郭伟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