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崤函怀古(2 / 2)

加入书签

战国之时,六国数次合纵,‘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据函谷天险而守,战胜则东出掠地,不利则据关自守,六国徒呼奈何,沦为俎上鱼肉。

秦汉之交,刘邦先入关中,本欲据函谷关自守,结果为项羽攻破,不得不亲至鸿门请罪。后来平定天下,因崤函之固,定都关中,营造长安,最后开汉四百年之基业。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虽被杀得割须弃袍,狼狈而逃(演义),然而终定关中,统一北方,成就魏业。

至于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潼关得失更是关乎王朝兴衰,得之则势大,失之则败亡不远。

唐中安史之乱,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安禄山所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而后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长安失守,贼势因此做大,迁延日久,唐朝自此由盛转衰。

大诗人杜甫曾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丁、民不聊生、士卒苦于战、百姓苦于征的凄惨景象,感慨万千,遂作‘三吏三别’,乃是彼时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困苦,表达了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无限同情。

其中《潼关吏》一诗单讲哥舒翰兵败潼关之事,以警后人。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