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4第44章(1 / 2)

加入书签

“仁者心动?原来是慧能法师那桩禅宗公案,卢巡按有何见解,不妨讲讲?”

闻言,李平也顿时起了些兴致。

“在京城时我随老师一直研习阳明心学,却总也参悟不透我们江右学派的一些道理,尤其是诸如‘主敬’‘归寂’一类的说法似乎又太偏向于释家,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为自己的钝根而黯然神伤。如今我瞧卢巡按是个根器大利者,尊师又是位高僧,能顿悟,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既有所感,可否说与我听听?”【1】

他这么一问,卢点雪才想起李平是季无忧的门生,和她也算是同为心学中人。

那么,与李平相互交流一番也是极好的。

“当然可以,”卢点雪欣然答应,“如此,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如知府所见,这是一桩禅宗公案。既是公案,须得从禅机出发。”

“禅机因时因境而发,不仅需要贴合当时情境,还需一语击中要害,使听者领悟佛旨要义。依我之愚见,六祖慧能仅以此句令一众骇然,是因其之内藏有四大禅机。”【2】

“是何四大?”

“一是仁者,二是心,三是动,四是心动。”

“想必此心非彼心,是阳明先生所说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也就是本性。阳明四句教之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意为心之本体并无无善恶之分,也就是人的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宛若童心一般不受外界干扰,清净自性不着一物,正如佛家所言‘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不错,”卢点雪赞许地点了点头,“这亦是慧能法师所作,名为《菩提偈》。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的思想从中而来。但心本身就客观而言,它只是类似于秤一般的存在,仅能称量事物并不能判断善恶,识别是非。心之本体是清净无染的,什么都没有才是自性,故而《菩提偈》还有一句便是‘本来无一物’。心外无物,无善无恶,回归到本心自在的清净状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然能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3】

“若人人都能善护念,持有这一颗清净心,不让私欲充斥于其间,这一无善无恶的心之体便是至善的,也就是所谓的‘仁者’。”

“如若你不太能理解无善无恶即为至善,那我给你举个例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家曰大道无情,然而天道的无情是如人们平常所说的没有情感吗?非也,天理只是公平地对待世间万物,所以说无善无恶即为至善。”【4】

“仁者和心讲过了,接下来便是动和心动的问题。金刚经有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表面上说是动,实则不动,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也就是仁者的心。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对任何一种事物的执着,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便是清净心。”

“至于这心动,我倒是与释家的看法略有不同。佛语常言,定可生慧,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先从慧能法师的角度来说,两个和尚因争论是幡动还是风动,动心起念了,失去了本有的清净心。本心有了波动,真实的自我便迷失了,这算犯了修行之忌。”【5】

“修行之人是为寻求般若智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最终是为了求得一种心如明镜台的状态,万事万物都能显现在镜面上,但并不执着于让其滞留在镜面上,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如此这般才可称为圣人,称为仁者。是以不难看出慧能法师之言,一意在点明佛理,二意在暗示指责二僧持戒不严,枉之‘心动’,仁者是不该心动的。”

“可是依我之见,以阳明心学来阐释这一句,我觉得仁者是可以心动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跟心有联系的才叫事,所以心外无物很正常。人与人的心有所关联,这便是关心。而仁者圣人,就是与天下人之心相关联。”【6】

“而这些仁者圣人,会扩充他们的良知,扩充孟子所言的四端之心。关心吃不饱饭的人,而非漠不关心,把他们的存在状态容纳到你的世界当中来,这才会有感同身受,百姓之痛你就会有切肤之痛,这才是仁人,否则是麻木不仁。”

“如此一来,天下一切万物都能到达进入我的主体世界,这样我的心就是和天下一切事物相关,最后的圆融境界叫做无心外之物。换言之,心外无物,不正是心内有物的意思?”

“方才在县衙之内,我见阁下之义举恰合心学之道,便不禁想到了这桩禅宗公案,李知府以为如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