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2鹬蚌争一(1 / 2)

加入书签

八月半的秋?已经过去,姜衍君如愿拿到了金箭簇,却没有如约交给沈弗攸。

不论是将领的忠,还是符氏余部的心之所向,她都要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初陵城破,已有了一个前车之鉴,她断不可能容忍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西京城的诡谲云涌未停,居雍宫的权柄争斗尚在继续。

十一月,南境衡州的桂郡,江阳关大捷,酆州牧有平定三州之功,得南境数万部众归降,即日领命回京。

起初京师那些不敢冒头的将领,只当周将军请命南征是个笑话,只凭驻守酆州的两万府兵,外加朝廷拨给的三万兵马,平定南边三州岂是易事?

只是谁也不知,酆州之东的永州,尚在沈氏的掌控之下。那位沈州牧神不知鬼不觉地给周樵将军送去了不少助力。

粮草、兵器,跟不要钱似的投入南边的战场。

所以明面上只有五万镇南兵士,加上永州牧借的兵,足足有十万之多。

除了沈家与酆州境内的几个小士族,选择站在了虞朝宗室这一边。其余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世家,皆选择瑟缩着齐氏的羽翼之后,分一杯羹。

甚至连周樵一介莽夫,也不禁感叹,世人皆认齐丞相与温太傅是国朝股肱之臣,不曾想沈州牧才真真是国之忠臣啊!

南边战事初定,周樵将军暗中领三千精兵回京,这会儿已经驻扎在西京城外三十里。

那日西京城门大开,将军身披银盔亮甲,策着高头大马,踏过天街。

寒光映着刀枪剑戟,军阵步履齐整,剑履铿锵。

京城百姓多出门围观,万人空巷。

姜衍君从西苑回府的路上,也见到了那阵仗。

此时见着那人无限风光,好似想起了父亲尚在世的时候,披甲驱马入朝去,也是这样的英明神武。

姜衍君定定立在街角望了许久,望着那将军骑马而过,望着那阵仗将百姓落在后头。直到身旁人的声音将她从渺远的记忆拉回现实,方才如梦初醒。

温尚瑾问她:“怎么了?叫你许久也不应。”

“没什么。”姜衍君淡淡笑着,只叹一句:“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国运系焉。”*

可偏就是这么声似有若无的叹息,昭示了以后许多人的命运。

他又道:“回去吧。”

姜衍君点点头,裹紧了裘氅,与之一并折返于归家途中。

今年的雪下得迟,此时只有冻风磨砺,不断阻着回程的路。

没过多久,宫中就传来消息,那周将军仗着军功,自封太尉,掌管宫中禁卫军。

一时间,朝中风向又开始倾斜,洛氏隐隐有崛起之意。

齐氏阵营下的几个世家,近来也多受打压,财、政、军权也多被分割了去。

坊间突然有人传言,周樵匹夫自恃功高,有诛灭朝臣,祸乱朝纲之心。

也不知是谁散播的遑论,前几日京城人眼中的平叛功臣有多伟岸,这几日施加于他的评价便有多刻薄。

齐氏向来懂得掌控人心背向。

从前齐氏风光无限,手握王爵,口含天宪。谁人都知晓周樵会助洛氏王朝清算齐氏,不过时间早晚罢了。

几日后,周太后召其兄入宫,言道:“余观齐氏早有不臣之心,独揽朝政多时。其子更是目中无人,不肯将宫规王法放在眼里!当时只迫于倾覆败军之际,朝中无人可用,才不得不放权于他。以至后来功高盖主,又得了几个世家扶助,竟蔑视起君威来了。幸而太尉如今有功勋在身,又得南境数万部众拥护,得以制衡,暂时浇一浇他的嚣张气焰,不然这江山社稷,便真要落到齐家手里了。”

周樵道:“太后莫急,如今南境十万兵马在手,又有沈州牧暗自协助,我定不会让他们继续坐大。”

周太后道:“只是齐晋一日不除,余便一日不得安眠。”

周樵道:“太后只需交代陛下,召齐晋入宫来,我于崇明殿设数百精兵埋伏,定教他有去无回!”

十二月初八日,大雪。

一则突如其来的圣旨穿过漫天风雪抵达齐府,今日腊八节,陛下特召齐丞相入宫宴饮。

齐府上下,谁人都知晓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鸿门宴。

旨意之下,人人垂首而不语。

“臣,齐晋,领旨!”

短短数言,掷地有声,惊破这风雪的喧嚣。

齐晋还是毅然领了旨。

齐家的三位公子皆拦在父亲身前,劝阻道:“父亲,不能去!”

齐慎道:“正是,谁人不晓周樵安的什么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