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56搅弄风云声威大震(1 / 2)

加入书签

有了这样的前提,兵部在太子私军一事上并没有和范闲作对,提供了范闲所需的公文证据。

可这案子还是很难。

因为太子蓄养私军,怎么定罪怎么处罚,是庆帝一言可决。皇帝若说他早已允许了,小范大人又能怎么办呢?他和洛九能赶在太子之前将那队私兵纳入边军,已经是抢时间到极致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他想拿出来说事的,是史家镇灭口一案。可兵部和户部在这件事上都没有参与的余地。口供范闲已经从安进和列扬的信中拿到了,但是直接参与此事的,只是太子门下参将和侍卫。

太子动手太快,也太狠了。几乎是他猜测史家镇一事有可能败露的时候,直接下令的参将就人间蒸发了,那时候使团甚至还未回京。而等洛九在御前揭穿此事,口供中所能指向的所有相关人等全没了命,甚至东宫下人都进行了一轮大换血,全部换成了生面孔。

范闲查知此事的时候,感到齿冷。

所以最后在这一案中,他选择的助力是都察院。此案最终能有什么结果尚未可知,范闲需要一个可靠的合作对象。陈萍萍已经说过,除了把一处交给他,在太子的事情上他不会得到鉴查院的直接帮助,这会直接违抗陛下的心意。而都察院赖名成则不然,这位御史眼睛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不会因为君王的意愿而畏首畏尾,文死谏反而是他毕生所求。

史家镇的烈火和被捕私兵的口供就摆在眼前,做不得假,更何况范闲还从镇子里接来了两位人证,声泪俱下地在京都府衙哭诉当时的炼狱场景。赖御史听完之后眼睛都红了,当场表示要追查到底,甚至还想为洛将军在救火中的贡献向陛下请功。

小范大人好说歹说,直言洛九现在不宜再站上风口浪尖,这才拦住了他。

虽然告状是在京都府,但张府尹没有通过范闲对合作者的筛选,只是利用他堂前的登闻鼓罢了。京都府在几个案子中几乎毫无存在感,偏偏府衙还是首告场所,大堂和几间大屋被各部轮番征用,好不可怜。

同时状告两位皇子直至今日,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二皇子的罚银追缴已经转交了兵部,由户部梳理细节,由军方去和李承泽掰扯。太子这边能查到什么程度,罚到什么程度,还未可知。于是小范大人腾出了一部分人手,同时推进了其他的案子。

检蔬司戴公公,常年行贿受贿,逼杀人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人都被排挤为难。邓子越带一处查实戴公公重罪十三条,转交都察院当庭弹劾,戴公公纵有二皇子之母淑贵妃做靠山,也挡不住朝堂上众臣议论,被庆帝下令论罪处刑。

军方大员,同时也是世家勋贵镇国公,在地方鱼肉百姓、横行乡里,被人首告,由言冰云率四处调查,人证物证俱全,陈院长亲自在朝上陈词,落得全家圈禁府内,等待刑部复核的结局。说起来很巧,首告之人正是京都府上次登闻鼓敲响的案子中那位国公之子,为了减刑而将通家之好攀咬出来。

半月之内,一边和两位皇子掰手腕,一边还不放过朝臣内监,按小范大人有些奇怪的话说,这叫老虎苍蝇一起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