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2页(2 / 2)

加入书签

勋贵人家除了那些孤本善本买不到,如今印刷术那么发达,历代大儒注解的书籍也能在书肆买到,但是不是买了书,认识了字,就能学会的,别的不说,如今这些书籍,一般没有句读,或者是只有简单的句读,光是断句,就够呛了,至于释义什么的,如同后世学生搞什么文言文阅读理解一样,光是解释表面的含义,那是绝对不行的,就得挖掘里头的引申含义。看这些,是能无师自通的吗?问题是,那些文臣大儒,自家的弟子还教不过来呢,怎么可能来教这些勋贵子弟!这年头,弟子学生跟后世的可不一样,承担了名分,就得承担责任,一个人的名头就值这么多,用的次数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他们能给自家子弟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多半也就是寒门出身的落魄文人罢了,这些人自个大多数都是科举上头的失败者,或者是含有一定的侥幸成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自己读书好,也未必代表会教导学生。

开国的时候,封爵的文臣其实也有好几个,这些人家本来就是世代书香,即便有了爵位,往来的依旧是书香门第,跟勋贵之间也就是点头之交罢了。像是同样被封侯的林家,如今依旧代代科举,走的都是文臣的路子。这个林家就是后来林黛玉所出的林家,他们家能够封侯,是因为祖上给tai族皇帝做谋士,颇出了一些奇谋,结果后来林家几代人都寿数不长,而且还都是一脉单传,以至于一些人疑心当年第一代的林侯爷是不是出的阴损主意太多,杀孽太重,以至于才到了这个光景,毕竟,林家本家在子嗣上头并没什么问题,怎么就他们这一支一直这么艰难呢?

舒云忖度着林海之所以会跟荣国府联姻,也正是因为上面几代人都死得太早,林海在文官那边也找不到太多助力了,这才不得不与贾家联姻。而贾代善呢,之所以答应这个,也是发现自个儿子是没法继承自己在军中的势力了,后代也只能读书科举,才能维持门楣。一家有学问,一家有势力,珠联璧合啊!

林海刚开始入仕的时候,应该得过贾家一些助力,可能不会太多,但是应该是有的。结果呢,贾代善死后,贾家压根没有利用上这层关系,别的不说,林海一个探花郎,要是愿意帮着贾家tiao教下一代的孩子,哪怕不自己亲自教,引荐几个得力的先生总不是什么难事。贾家那些子弟,不说考出个进士出来,多考几个秀才举人,没什么问题吧!结果呢,贾家的家学,就是个所谓的老儒贾代儒管着,这位本来也就是在家学里头混饭吃而已,自个功名也就是那个样子,自己的孙子都没教导好,何况是学生呢?以至于家学到了最后,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是学堂了!

就算是林海过世了,林家的亲族那边呢?那边也是时代耕读传家啊!结果呢,一家子目光短浅,压根想不到这一层!为了吞没林家的家产,仗着国公府的势力,将林氏宗族得罪得不轻,在读书科举这事上头,林家能帮着贾家?做梦还差不多!

一般勋贵人家当地顶多也就是地方上头的豪强出身,大多数根本原本就是泥腿子,像是贾演贾源兄弟两个,当年在金陵的时候,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个几十亩的田地,但是呢,先是遇上了天灾,朝廷不光不赈济,还要一味横征暴敛,兄弟两个父母接连病逝,为了给他们治病治丧,都花了不少钱,最后,家里的地也保不住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这种债说九出十三归都是良心价,因此,兄弟两个干脆不还了,直接带着一些同样活不下去的族人乡亲,将那些上门要债的狗腿子痛揍了一番,就跑去参加义军了,后来听说tai祖那边有了些起色,想着那位好歹是同乡,以前也是正规军队里头出来的,不像是其他那些所谓的义军,其实就是土匪,总要靠谱一些,然后就跑过去投奔,这才有了后来的家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